1月的一个清晨,在福建省上杭县通贤镇大东村的“枣树下的活动中心”,一群孩子正在嬉笑打闹,老人们在一旁聊天,勾勒出一幅宁静美好的乡村画卷。“多亏流动党员阙荣昌出资建设这个活动中心,村里老人、小孩又多了一个休闲好去处。”村民阙新华开心地说。
据悉,通贤镇大东村流动党员阙荣昌在外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建筑行业经验与资源。2023年,当家乡发出召唤,他将2家建筑公司迁回上杭县通贤镇,让20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与此同时,阙荣昌在乡村振兴中不遗余力,出资修建了“枣树下的活动中心”,改善大东小学教学设施……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上杭县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其中流动党员有2863人。如何关心关爱、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作用,成为上杭县基层党建工作的一道难题。去年以来,该县持续创新,通过实施流动党员“安家”计划,激活流动党员“红色细胞”,引领流动党员“在党旗下流动、在流动中生辉”。
算清流入流出“两本账”,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家
针对流动党员的分散性特点和流动性规律,上杭县实行县、乡镇、村(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以上门访、电话问、邻里助、微信找、数据核等方式,对流入流出的流动党员开展“拉网式”摸底登记。同步打造流动党员动态信息库,实行“一村一表、一镇一册、一县一库”,对流动党员基本情况、流动时间、流动地点、从事职业、联系方式做到“五个掌握”,对流动党员党组织名称、成立时间、隶属关系、行政区划、联系人、所辖党员做到“六个明确”,坚持动态更新、季度对账。
“全县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党员找党员‘三找’活动,引导广大流动党员凝聚在党旗下,成为一支支流动的先锋队。”上杭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县组织开展“三找”活动,在全县21个乡镇党委建立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站,在城区12个社区和三个产业园建立“流动党员驿站”,配备流动党员红色管家16人,引导流动党员到组织报到。
目前,上杭在外地建立流动驿站(支部)26个,摸排流入党员300余名,并全部纳入所在地党组织管理。
办活线上线下“微课堂”,让流动党员流而有学
流动党员对家乡的爱有多深沉?在产销两旺的上杭县茶地镇艾在西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感谢组织的关心问候,我一定好好履职,不‘断线’!”在返乡流动党员高浪钦的公司里,他正向其结对联系人汇报近期工作情况……
“流动党员多因长期在外工作,与党组织联系较少,即使节假日返乡,也来去匆匆,很少参加党组织活动。”上杭县委组织部党管科负责人介绍,少数流动党员由于自身工作地点、工作岗位经常变动,参与组织生活不主动,甚至认为可有可无。
为此,上杭县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促进流动党员学习不脱节、教育不松劲、思想不掉队。开辟“云端课堂”,依托“上杭党旗红”等平台,开辟“学习e家”“云上直播课”“云上‘三会一课’”,搭建起“全天候、不下课”的线上课堂,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及时配送到流动党员的“指尖”和“耳边”。开辟“假日课堂”,抓住春节、中秋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依托县乡党校、“红土初心讲堂”等平台,召集外出返乡流动党员,举办流动党员“假日充电”培训班。同时,利用县乡驻外商会召开年会等时机,开展“定点送课”“红色礼包”“党建书包”活动。开辟“结对课堂”,安排688名乡镇、村(社区)党员干部,采取1名乡镇党员干部、1名村(社区)党员干部联系多名流动党员的“1+1+N”方式,挂钩联系所辖区域内的流动党员,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一对一”推送理论学习资料,经常关心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状况和工作学习情况,解答他们在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困惑。
吹响干事创业“集结号”,让流动党员流而有为
近期,位于临城镇城北社区的暖新驿站热闹非凡,上杭县“红网哨兵聚新护航”行动举行启动仪式。这是上杭县探索将流动党员管理与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有机衔接,推动其离乡不离党、“流入”变“融入”的创新举措。
一名流动党员,就是一面流动红旗。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上杭县结合实际创设各类平台载体,挖掘流动党员“隐藏技能”,引导他们亮身份、作表率、当先锋。搭建建言献策平台,利用春节等外出党员集中返乡过年的契机,乡村两级普遍召开外出党员座谈会,引导流动党员在助推农业技术更新、农产品推广、就业务工等方面建言献智。搭建扶弱助困平台,鼓励有帮带能力的外出流动党员,每人结对帮带家乡的1-3名就业困难群众、留守儿童等困难群体,为推进基层治理贡献力量。同时,积极引导外出流动党员主动投身家乡志愿服务活动,为家乡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捐资捐物和牵线搭桥。搭建助乡发展平台,依托上海、厦门等驻外商会平台,发挥流动党员接触经济能人多的优势,积极向外界推介家乡的投资环境,为家乡招商引资牵线搭桥。同时,鼓励流动党员带资金、带技术、带项目返乡创业、带富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