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多家民宿入住超八成 福建这片渔村缘何风景独好
2025-07-09 10:0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夏日时节,走进福建省霞浦县三沙镇东壁村、虞公亭村、古桶村等几个民宿聚集片区,沿路屋舍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海水波光粼粼,近处浮标竹竿、远处岛屿帆影,一幅滨海美景尽收眼底。

  “暑假刚开始,我们民宿的预订率就已经超过90%,周末天天满房!”东壁村“拾间海”民宿业主陈蜀曼一边忙着接待游客,一边笑着对记者说。不仅是“拾间海”,这个片区内的多数民宿一房难求。这个片区5个村庄民宿多达200多家,从投资千万的高端精品到渔民自营的亲民客栈,应有尽有,形成了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相关数据显示,今年6月以来,这里民宿平均入住率高达80%,周末接近90%,远超去年同期水平。今年“五一”期间,这里民宿累计接待游客1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多万元。

  依山傍海,风景优美,许多游客慕名前来,民宿快速增长。几年前,这里也遭遇发展瓶颈。随着游客增多,各村之间资源分配不均、管理标准不一、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逐渐显现。“有的民宿为了抢客源,随意降价,服务质量却跟不上;有的村基础设施不足,游客体验大打折扣。”古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林方棋回忆道。

  瓶颈如何突破?这个难题交到了三沙镇党委政府面前。

  “并不是民宿数量多,而是服务内涵不够丰富,”大东壁片区联合党委书记蓝廷锦说,“只有把片区内5个村联合起来,朝做大蛋糕方向努力,才能突破发展瓶颈!”2024年8月,三沙镇党委以东壁村为中心,联合虞公亭、古桶、八斗、大路顶4个村,成立大东壁片区联合党委,通过组织联建,创新改革治理体制。片区联合党委全面分析各村资源优势、制约因素、发展需求,根据各村特点进行不同定位,比如八斗村、大路顶村立足山地和森林资源,发展农家小院、森林民宿等产业,古桶村、虞公亭村重点发展海洋旅游、海景民宿等。

  联合党委的成立,梳理清楚了片区文旅、特别是民宿发展的思路,牵头制定民宿行业自律公约,设立党员先锋岗、应急救援队,一体推进片区民宿软硬件建设,建成集中展示销售农特产品的乡村驿站,打造三沙光影栈道、“寻光东壁”商业观景平台等网红打卡地标建筑,形成以民宿旅游为核心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片区联合党委也帮助解决了许多单靠一个村无法解决的难题。比如,核心区村道被摊点无序占用、夜晚噪音嘈杂,一直是这几个村想解决但又无能为力的难题。片区联合党委组织城管中队、民宿业主代表、摊贩代表等围坐一桌,经过几轮商议,商量出设置“潮汐摊位”,组织党员志愿者轮班巡查等办法,化解了这一难题。

  同业发展,难免会有竞争,不过,片区联合党委却通过创业论坛、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等方式,把散落各村的民宿凝聚起来,变单打独斗为发展联盟。

  从东壁村向镇区方向开车约5分钟,一座通体朱红,似厂房又似博物馆、充满浓浓艺术氛围的建筑出现在眼前,这就是大路顶村新晋网红打卡点“无尽夕”海景悬崖餐厅,这是一个集博物收藏、悬崖海景、西餐融合菜一体的新概念餐厅。老板林阳程介绍,“这个创意产生于片区联合党委组织的创业论坛,论坛上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让大家灵感迸发,我们吸收了大家的想法。在整个建设过程中,许多民宿业主还主动来帮助指导我们。”

  在虞公亭海滩边,“八十八号”民宿业主郑贤仕正给客人端上刚捕捞的淡菜。郑贤仕借助片区联合党委推出的“乡村振兴合伙人”计划,把老房子改造成180度海景民宿,在自己家门口当上了老板。这位返乡创业者指着“拾间海”民宿的方向说,“我们和陈蜀曼组建了‘落日联盟’,互相推荐客源。她常常推荐客人来我这吃海鲜,我也会帮我的客人去向陈姐争取一些优惠,让他们也体验一把网红民宿。”

  几套“组合拳”打下来,大东壁片区民宿发展进入了良性发展循环,去年10月,东壁片区民宿产业实训基地入选全省首批6个村主干产业培训实训基地之一,但片区联合党委做的“加法”并没有停止。

  “我是看到小红书的推荐过来的,住在这里既能体验到风景优美的住宿空间,民宿管家还能帮忙拍照,真的太值了!”正在等待拍摄的游客林静兴奋地说。在陶时光民宿内,“住+拍”的一站式体验吸引了许多住宿的客人。而民宿业主能够端起单反相机给游客拍专业照片,正得益于片区联合党委在古桶村东篱民宿搭建的“摄影人才驿站”平台。这个民宿业主卓长滨是霞浦县摄影协会副秘书长,他经常和本土摄影师郑德雄在人才驿站开设“滩涂摄影课”,指导民宿管家们学会用单反相机帮客人拍大片。

  人来了,业兴了,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在片区催生“乘数效应”,村民办民宿、做美食、卖渔货,竞相吃起“旅游饭”,即使是休渔期,村民也能有一份安稳的收入。相关数据显示,联建以来,大东壁片区5个村村民人均收入从2.1万元增加至3.32万元;5个村通过打造“民宿+”经济发展模式,带动民宿经济、沙滩经济、营地经济等文旅经济多元发展,村集体经济普遍增收,去年平均收入突破43万元。

  更深远的是人心之变。“村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的劲头也跟着‘热’起来了——不仅房前屋后收拾得亮堂,连说话办事都多了股精气神。”东壁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蔡建锋感慨道。

  本报记者 林华维

  通讯员 李晓杰

  大东壁片区党群服务中心。(三沙镇党委供图)

  大东壁片区景色。沈昱 摄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