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渔民村:从“先富起来”到“幸福起来”
2024-07-31 16:0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与香港隔河相望,在深圳河与布吉河的交汇处,有一个从“海上飘来的村子”,它就是“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街道渔邨社区渔民村。

  这个面积仅0.25平方公里的小村庄,浓缩了深圳从小渔村发展成为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传奇史,是见证深圳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窗口。

  “20世纪30年代,我爷爷来到深圳河畔以打渔为生。改革开放前,一家人住在茅棚里,仍靠我父亲打渔换取粮食,挨饿不说,台风一来,就可能居无定所。”土生土长的第三代渔民村人、现任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说起儿时的苦日子,不胜唏嘘。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渔民村的今天。历史的转折点发生在1980年,中央决定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渔民村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积极投身罗湖开发建设热潮,组建运输车队和运输船队、建酒楼、发展养殖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赚得了第一桶金。1981年,渔民村的集体收入达到60多万元,全村每户平均收入10588元,在全国率先成为“万元户村”。

  1992年,为适应特区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渔民村率先成立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批村办股份制公司。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渔民村一度面临违建严重、治安混乱等难题。2001年,渔民村在深圳率先启动城中村改造,村民自筹资金1亿多元,由公司着手对周边的土地资源、物业资源进行整合,对村里的“握手楼”进行改造。3年后,一个拥有12幢高楼的现代化花园小区拔地而起,改造后的渔民村对出租房集中招租、统一管理。

  城市化后的渔民村隶属渔邨社区,新建了村口公园、文化长廊、村史馆、文化室、文化广场。村口公园以“海边的龟背石”为设计理念,营造水的意境,突出渔民村的标志性特征。

  在渔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兴炎的办公室中,挂历一直停留在2012年12月8日,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渔民村的日子。这些年来,渔民村人始终牢记殷殷嘱托,上下齐心谋发展,不断创造更幸福的生活。从“以船为家”到“家家万元户”,从“村民”到“股东”,从“城中村”到“现代化花园小区”,敢为人先、勤劳务实的渔民村人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留下了独一无二的印记。

  2019年,渔邨社区建成全市首个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功能的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共3500平方米,将原本分散的社康、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体规划、整体升级,下沉431个服务事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办通取。如今,这里经常举办社区居民议事会、渔邨伙伴志愿服务、跨境儿童专享计划等系列活动,人流量每周可达5000余人次。

  服务好“一老一小”是渔邨社区十分关注的民生事业。近年来,渔邨社区依托长青老龄大学微平台,开设党史学习、舞蹈课、歌唱课、剪纸课等课程,营造尊老敬老的氛围,2023年荣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为满足群众对惠普性托育服务的需要,渔邨社区打造了全区首个“幼有善育”社区托育点。居民代表说:“感谢社区的暖心举措,为我们解决了工作日‘带娃难’的问题,既方便又放心。”

  总长350米的村史文化长廊,一头连着村口,一头连着村史馆,28幅栩栩如生的浮雕打造了一条时空隧道,陈设的许多老照片、老物件以及珍贵档案,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这里也被评为“深圳市党史教育基地”、第三批“深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向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娓娓述说着这个小渔村不平凡的历程,也记录下村民从“先富起来”走向“幸福起来”的故事。

  本报记者许露露

  通讯员陈玲鸿李竞王艺

  渔民村航拍。(罗湖区委组织部供图)

  渔民村村史馆。(罗湖区委组织部供图)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