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儿村易地搬迁点全貌
张立冬(右)给乔迁的村民赠送电视机
“一个月保底工资2400元,多劳多得!”聊起现在的生活,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俄儿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孟才让旦集感慨良多,“要不是张书记劝我搬到川坝里,我一年的收入怎么也没有这么多!”
孟才让旦集口中的“张书记”,是陇南市公安局派驻俄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立冬。俄儿村海拔2000米,山高坡陡,石多土薄,年降雨量稀少,村民辛辛苦苦耕作一年收入微薄。2013年底,俄儿村还有79户贫困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8.6%。要想摘掉贫困帽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易地搬迁,坪垭藏族乡易地扶贫搬迁地选在白龙江畔一片平坦的河谷地带。
由于俄儿村距离易地扶贫搬迁点最远,村里只有3户报名,其余141户都不愿意搬迁。“虽说几亩山地收成不算太好,但至少吃饱饭还是不愁的。搬走了没地怎么办?”刚开始,孟才让旦集对易地搬迁抵触情绪非常大。
“和孟才让旦集有一样想法的村民并不少。”张立冬寻思,要解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就要把政策讲透,把易地搬迁的好处讲足。张立冬采取“支部书记动员村干部,村干部动员无职党员,党员做好村民工作”的方式,分层分类,上下联动,逐户逐人开展动员工作。
经过动员,村民终于明白了易地搬迁的好处。“党员干部说得很清楚,地还是我的地,地里统一种的花椒收成归自己,大家还能去企业上班,这是大好事啊!”孟才让旦集说。2018年10月,俄儿村全村144户村民全部搬进了新家园。为了庆祝俄儿村乔迁之喜,张立冬寻求企业、单位帮助,争取到总价值20多万元的衣物和10多万元的家用电器分发给村民。
“没搬下山之前,我家住的是土坯和石块砌成的房屋,有的墙体裂缝,能塞进去一个拳头。”住在全新敞亮的楼房里,杨干早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他告诉记者,以前村子依坡而建,大部分人家的房屋年久失修,全村人吃水要到山沟里去背,走的都是羊肠小路,买支牙膏都要走30公里山路。如今,从大山里迁到山下平川,道路平坦了,房子漂亮了,生活方便了。
“住进新家园,只是易地搬迁的第一步,让村民在新家园住得下来,关键还要发展产业,让村民有事做。”早在筹划易地搬迁之初,张立冬心里就开始琢磨“三步走”的路子。
第一步,是盘活原有土地,发展新产业。俄儿村通过推行“党支部+”模式培育新的主导产业,在他的推动下,俄儿村成立了吉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如兰农民专业合作社,种了800亩大红袍花椒、20亩黄芪、90亩辣椒和50亩板蓝根。张立冬从陕西邀请5名技术员到村里,开展无刺花椒嫁接技术指导培训,组织致富带头人参观学习“满天红”、“美人椒”辣椒种植技术。在销售季节,张立冬又通过农村淘宝、微信微店、抖音快手等营销方式,帮助村民推销花椒、辣椒、土猪肉、手工腊肉等产品,销售额达到55万元。
引进企业兴办扶贫车间,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是张立冬为俄儿村规划的第二步。在武都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坪垭藏族乡建成了一个可供400多人就业的酒店用品生产加工厂。张立冬动员3名待业大学生到江苏参加技术培训,学成后回到扶贫车间工作。他还组织村民举办劳务技能培训,动员村里20名剩余劳动力在家门口上班。每天早上,孟红美、孟红燕姐妹走上10分钟就来到扶贫车间。从大山深处搬出来,在家门口上班,是姐妹俩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去年以前,我和妹妹在青海一家饭店打工,每个月3000多元工资,但除去生活开销,所剩无几。”姐姐孟红美说,现在不用漂泊了,不离乡不离土也挣上了钱。
张立冬谋划的第三步,是扶持村里能人创业。他帮助村民王永强成立了万帮家政服务公司,并与农村合作银行、老年公寓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万帮家政服务公司为村民提供了20多个就业岗位。
杨永强的藏家乐,是张立冬扶持的另一个创业项目。经过几个月的装修,设在安置区的藏家乐马上就要开业了。杨永强初中毕业后做过厨师,由于勤奋踏实,赢得了兰州皋兰姑娘牛燕的芳心。当张立冬得知杨永强有一手好厨艺时,便鼓励他在家门口创业。“起初,我还真拿不定主意,后来听张书记说政府已经着手发展民族风情的乡村生态旅游,我才下定决心开一家藏家乐。”2020年1月,杨永强和牛燕已辞掉已有的工作,返回家乡一心一意搞起了藏家乐。“我们家脱贫了,我和女朋友牛燕也结婚了,我们要给藏家乐挑一个好日子开张。”杨永强对美好的生活充满了憧憬。
看着白龙江畔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小楼,一套套宽敞明亮的住房,一张张喜笑颜开的脸庞,张立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在2017年9月被派到俄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之前,他曾帮扶过另一个深度贫困村——武都区鱼龙镇孟家山村整村脱贫。如今,深居坪垭高山之巅的俄儿藏族群众,实现了从云端到江畔,从农民到工人的跨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搬”来了幸福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