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河西走廊东北部,有一片“倔强”的绿洲——甘肃省民勤县。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曾是全国四大沙尘暴发源地之一,生态脆弱,区位特殊。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有一位女孩投身战风沙一线,和同事们一起,和沙漠掰了24年手腕,成功阻挡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握手”。她就是民勤县退耕还林办四级主任科员姜莉玲,先后获得“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甘肃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姜莉玲(右)和同事对退耕还林工程进行验收。
“大风一起不见天”“一茬庄稼种三遍”……父辈们生活在沙窝里的艰难,给1979年出生的姜莉玲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怀着改变家乡面貌的梦想,她报考了甘肃省林业学校,毕业后义无反顾地回到家乡,加入“斗沙大军”。
翻地、扦插、施肥、浇水……由于长期接触农药,姜莉玲的身体开始“找茬”。全身过敏、浮肿,布满红斑、奇痒无比,打针吃药均不见效,还落下了习惯性过敏的病根。父亲心疼不已,提出让她申请调整岗位,她却说:“我不想家乡永远是黄沙漫天,我要让它变绿色。”
2003年,姜莉玲入党。一个小姑娘,事事都要走在前、作表率。龙王庙、老虎口、青土湖……每年压沙造林时节,哪里条件最艰苦,哪里就有她的身影。因需要现场指导作业,每年至少有两次,她要和同事们吃住在沙窝,一住就是一个多月,每天徒步20多公里现场巡回指导,天气好的时候还可以吃口热乎饭,遇上风沙天就只能用凉水泡干馍,晚上还得提防帐篷被风吹翻。
退耕还林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做群众工作最需要耐心,有些政策群众一时不理解,跑半天腿连口热水都喝不上,摔碗骂娘的情况并不少见。姜莉玲硬着头皮、咽下委屈,笑脸相迎、耐心解说。
姜莉玲根据群众的意愿和当地条件,挑选树种、示范指导、现场把关,逐渐赢得群众的信任。一次,为赶工程进度,直到夜幕降临,她才和同事收拾工具准备回家,不巧的是,沙尘暴来了,在一片天昏地暗中,摸索了近5个小时才走出沙窝,第二天凌晨两点多才到家。几个小时后,她又出现在了种树的沙地里。
地处沙漠最前沿的西渠镇耕地逐年沙化,想治理但又缺乏资金。姜莉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深入调研后,及时向领导汇报群众意愿呼声,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让2800多亩沙化耕地得到治理,为群众争取政策补助资金344.4万元。如今,当地群众都亲切称她为“小姜儿”,是能给大家带来好运的“福将”。每次去西渠,乡亲们都要争着邀她进家门,喝口热水、吃顿便饭。
在民勤县林业系统,提起姜莉玲,大家对她的评价都很高,“吃苦能干”是说得最多的一个词。瘦小的姜莉玲犹如沙漠里一棵梭梭苗,年复一年与黄沙相持、相守、相争,以“寸草遮丈风”的韧劲,换来了民勤生态环境的持续好转。目前,民勤县人工造林面积230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50年代的3%提高到18.28%,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生态范例奖”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