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我来到甘肃省岷县维新镇大花门村担任村主任助理。在两年的在村工作中,我拜群众和实践为师,获得了许多基层工作经验和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当遇到一些难解的问题时,如果书本不能给答案,那就去实践中、到群众中去寻找答案。
刚到村的半年,每隔两三个月,我就要协助村里答复、办理上级转发来的信访件,这让刚到基层的我百思不得其解:信访件最终是要村上解决,为什么群众遇事不直接找村里?在入户和群众的交谈中,我发现了问题的原因。“村里的事情我们也不知道,都是你们干部决定的,遇到事情我们也不敢说,只能让上级主持公道了!”原来,年龄较大的村干部办事主要靠老经验、老办法,认为村里事务村民不太懂,村干部直接决定就可以了,以前这么办也没出过大问题。然而,这种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下群众对民主和公开的渴望和需求。为此,我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加大政策宣传,提高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议事决策程序,突出群众主体地位,让决策过程公开透明,让决策结果反映群众意愿,让决策实施接受群众监督。村里采纳了我的建议,自此以后,上级要求答复解决的信访件越来越少,群众遇到问题都找帮扶队和村“两委”解决。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今年3月底,村里的小麦种植工作推进迟缓。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村民代表们纷纷反映,种了小麦,种药材的地就相应变少了,收入就上不去。“一亩地能产500斤左右小麦,按照目前市场价就值1000元左右;如果种药材,收入可达4000元左右!”这个难题如何破解?我去向党员老田请教,看他能不能有好办法。老田说,群众不愿种粮食,考虑不够长远,作为干部要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导之以利。经过老田的启发,我和村“两委”商量,决定盘活村里的闲置土地,增加种植面积,降低小麦种植成本,激发群众种粮的积极性、主动性。在第二次小麦种植推进会上,村里一提议,就得到村民们的积极响应,小麦种植任务超额完成。
生活上同样如此。住在村里需要动手做饭,对于生活经验不足的我很是头疼。为了学做饭,我总是提前打好水、洗好菜,给同事当好“厨师助理”,“偷学”厨艺。不过一个月,我便学会了做臊子面、焖面、炒洋芋等家常饭菜。到了第二年,我已经成为一名合格的“厨师”。
以群众利益为衡量标准,在实践中探索问题的答案,这是我在村工作最大的收获。两年到村任职即将结束,群众和实践将会成为我以后工作中寻找答案的不竭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