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吐翠,硕果盈枝。夏末秋初,走进甘肃成县,51万亩核桃迎来丰收,山梁沟峁的核桃树被果实压弯了枝头,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加工车间,到处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
核桃大户正在采摘青皮核桃。 宋海涛 摄
在陈院镇大垭村青皮鲜核桃销售集采集配中心,称重、筛选、装袋、装车,一切都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着。“成县核桃种植历史悠久、品质很好,在我们那边的市场特别受欢迎,这是我今年拉的第三车了。”来自陕西省西安市的客商张先生正在等待青皮核桃上车。
“今年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带领我们先后前往省内兰州、天水、平凉,以及陕西西安、宝鸡、汉中,四川广元、绵阳等周边城市进行市场调研和推销,打通了销售渠道。目前我们合作社青皮核桃销量已经达到80多吨,还有50多吨的订单正在加紧备货,供不应求啊!”大垭村永青林果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崔义明笑着说。
近年来,因核桃干果市场价格低迷,群众种植和管护核桃树的积极性严重受挫。为破解这一难题,成县依托优质农产品企业组建党建联建组织,通过“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推动核桃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在核桃深加工领域,陇小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研发推出核桃油、核桃乳等系列产品,提升了附加值,实现了“抱团取暖、互利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以前青皮核桃基本没人要,核桃熟了摘下来后要等着脱皮、晒干,剥成核桃仁后才能卖钱。现在好了,青皮核桃摘下来在家门口就能换成钱了,我一早上就摘了200多斤,卖了300多块钱呢!”大垭村核桃种植户李玉梅高兴地说。
从以前的“坐着等生意上门”到现在“主动走出去推销”,销售方式的变化不仅彰显了基层党组织主动靠前服务的意识,更折射出党员干部作风的明显转变。
“作为一名党员,我有责任把技术传授给更多群众,为提升全县核桃整体品质、帮助群众增加收入带好头。”成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主任胡永辉表示。今年以来,他先后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50余次,帮助群众解决果树修剪、病虫害防治和水肥管理等难题。
三分种,七分管。核桃品质好不好,田间管护是关键。针对核桃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成县组建了“党员技术攻关小组”,开展技术培训200余场次。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推广高接换优、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新技术,解决技术难题30余项。
“核桃树种植管护要是有什么问题,只要街坊邻居一句话,我随叫随到。除了帮他们解决管护问题、提升果树品质,我还和他们算经济账,引导他们怎么把核桃卖高价。”核桃树管护技术员崔义明时常穿梭在合作社和核桃林之间,在对接销路的同时带领村民种好核桃。他介绍,合作社现已形成了集修剪嫁接、日常田间管护、病虫害防治、仓储管理、粗加工和销售等一条龙的核桃产业链条。“核桃已经成了我们村的一张‘金名片’,我们销售的核桃必须保质保量。”说话间崔义明便忙着称重计数、安排发货,步履匆忙。
“陈院镇核桃种植面积有3万多亩,大多数核桃品种为清香,这一品种不仅长势好、抗晚霜、抗病虫害能力强,而且果形美观、产量高、出仁率高。核桃品质好,客户喜爱,群众也愿意种。今年,我们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实时在微信公众号发布集中收购地点信息,充分发挥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说事、议事、办事的优势,解除群众核桃成熟后卖不出去的烦恼。目前,不仅是我们乡镇,周边乡镇的群众听到消息后也都拉过来售卖,这是一个多方共赢的好事。”陈院镇党建办主任居磊说。
针对核桃销售难题,各级党组织主动作为,积极拓展销售渠道。全县17个乡镇均设立青皮鲜核桃销售集采集配中心,按照每公斤2元至3元的价格统一收购,解决了群众销售难题。同时,县商务局组织直播达人开展“党建+电商”助农活动,通过直播带货方式销售青皮核桃,今年已帮助群众销售核桃70余吨。
群众正在挑选优质青皮核桃。 宋海涛 摄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核桃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微企业的引领帮带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的务工收入。
“最近是青皮核桃销售的‘黄金期’,我的核桃园每天有20多人务工,摘一袋10元,手快的人一天能挣200元左右。”核桃种植大户杨永平说。
从种植到销售,从生产到加工,党组织和党员的身影活跃在每一个环节,将组织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把青皮核桃变成了群众的“致富果”,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共赢的乡村振兴之路。
通讯员燕比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