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婉婷(中)和村民一起拉家常、晒杏干。(山丹县委组织部供图)
去年7月,我背着行囊走进甘肃省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要想真正融入村子,就得先走进村民的生活。于是,我跟着驻村工作队开始了最“笨”也最有效的方法:用脚丈量村庄,用耳倾听民声。从村头到村尾,从田间到炕头,一户户走访,一次次唠嗑。渐渐地,“小刘丫头”成了我的新名字。
走访中,脱贫户刘立文家的电线让我心头一紧——老化的电线像蜘蛛网般缠绕在炕上,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火灾。我和工作队当即动手,重新规整线路、更换插座,并借机给村民普及用电安全知识。这件事让我明白:基层工作没有“小事”,安全隐患、邻里纠纷、生活困难,在村民眼里都是“天大的事”,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让“问题清单”变成“幸福账单”。
两户村民因土地争执多年,矛盾愈演愈烈。我向村书记汇报后,组织村“两委”班子专题研究,提出“缓冲期+利益兼顾”的方案。调解的关键,不是“判对错”,而是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最大公约数”。我们查阅土地台账、走访老村民,多次登门沟通,最终让双方握手言和。签协议那天,刘大爷笑着说:“小刘这丫头办事公道!”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基层治理,既要有法律的刚性,也要有乡情的温度。
春节前,我用选调生工作经费策划了老年人慰问活动。妇女志愿者们揉面蒸馍,我们把热腾腾的年馍馍送到老人手中。我还组织了青年大学生座谈会。6名寺沟村籍大学生分享经验,30多名高中生眼里闪着光。有人问我:“姐,大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我回答:“能,但改变命运的钥匙,始终在你自己手里。”
在村一年,我跟着产业负责人学习高原夏菜的全产业链运作,从育苗到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藏着学问。同时,我也创建了村上的抖音账号,从零开始学习短视频拍摄和剪辑。我通过抖音展示了寺沟的高原夏菜种植过程,还拍摄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短短几个月,账号粉丝从几十人涨到了上千人,甚至有外地客商通过抖音联系我们采购蔬菜。
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泥腿子”精神,也需要“新脑子”。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而抖音账号成了寺沟村连接外界的新窗口。我期待有一天,寺沟村的蔬菜和故事能通过这个小小的屏幕,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一年前,我是村民口中的“外来姑娘”;如今,他们是我的“乡亲”,我是他们的“小刘丫头”。在村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日复一日的耕耘。未来,我会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做一颗扎根的种子,静待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