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非“单人户”的李爷爷申请到“特困”
2025-10-21 09:5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谭江琴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毕业后,2023年我考入贵州省镇远县司法局工作,被安排到大地乡大地方村任村主任助理。2023年10月,我怀揣着社会学专业的理论积淀,背上行李前往大地方村报到,立志要在乡村振兴一线书写青春答卷。

  谭江琴(右)陪村里孩子读课外书。(镇远县委组织部供图)

  初到大地方村,我就在到村任职日志里写下了雄心壮志:要用专业知识打造乡村治理样板。除了负责大地施、老安基、坳子上3个组的包片服务工作外,我主动协助村主任抓好全村社会治理工作。一天晚上,三组村民金奶奶因土地纠纷找到了村委会。我详细了解事情原委,拿出法律条文解释了一通。“闺女你不懂,我们祖辈有多少汗水浇在这地里,别光拿法律糊弄我。”老人冲口而出的一句,噎得我说不出话来。

  必须让法律能被村民听懂、看见、接受。我天天骑着摩托车穿梭乡间小路,走遍田间地头,跟着老书记了解村情民情,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李家婆媳矛盾症结在婆母偏心”“王家兄弟反目源于山林界线模糊”等案例,我也常常翻出来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2024年12月11日,我牵头负责发放肥料。“谭妹,我有急事要处理下,我们组发放肥料的事你先做起。”八组组长陈继文说完挂断电话。“我也不晓得有多少,你们看着办吧。”有几户村民因过往积怨不愿配合统计。田土数据弄不准会导致肥料发放不公平,我只好骑上摩托车去地里实地测量。反复折腾了两天,终于把数据核清楚了,尽管我担心又出什么岔子,没想到群众非常信任地签字按手印,高高兴兴地领取了该得的肥料。有人操着方言小声嘀咕“新来的谭妹靠谱”。

  为尽快进入角色,我把特殊困难人群当作重点走访对象。“谭妹,我要是走了这俩娃可咋活啊……”一天,走进李爷爷家,老人紧紧拉着我的手说,两个一级精神残疾、仅能自理的儿子,除此家里再无其他人了,全家靠低保生活。我一阵心酸,也不知道咋安慰。后来我做村里的民政工作,我向村书记提议将李爷爷纳入特困对象,他却摇着头说:“特困人员得单人户,从没听讲一家人的。”我又咨询乡民政,得到答复“按文件政策来”。那天我查了一整夜,从临时救助到低保再到特困,越读越失望,可想到老爷爷的无助,我又不死心,将特困认定条件倒着一条一条读。

  突然我眼前一亮:两个残疾儿子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自然没有赡养能力;老爷爷同样无劳动能力,而赡养义务人又无力履行义务,这不就刚好符合特困认定条件吗?

  第二天一早我兴冲冲地揣着文件找到村书记,我俩逐条弄通后,赶紧去乡政府,负责民政的工作人员依然有顾虑,毕竟全县都没有过“有儿有崽全家特困”的情况,他需要和县民政部门对接。几天后,传来好消息:全力落实。后续流程很顺利,他们一家3口成功纳入特困人员保障,李爷爷脸上有了久违的笑容。

  “多亏谭妹去了”“谭妹可以的”,大伙议论纷纷,我的干劲更足。我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夹着特殊标记的“三本台账”:红色标注困难群众需求,蓝色记录产业发展动态,黑色备注政策落实情况。我已不再是那个在矛盾现场不敢发言的新手,已从“学生娃”变为“实干家”。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