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水卖猪肉,一声“书记”忙9年
2025-11-17 09:2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通讯员 熊岚婷 吴秋芋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走在贵州省清镇市卫城镇公告村的田坎边,常能看到一个穿着胶鞋、揣着笔记本的身影。村民远远望见,总会笑着喊一声“龙哥”。他就是贵阳市公安局南明分局派驻卫城镇公告村的驻村第一书记龙万鑫。从2016年背着行囊驻村至今,这位“警察书记”,用9年光阴,把乡村的泥土香酿成振兴甜,让偏远山村的振兴画卷,一笔一画变得鲜活。2025年6月,他获评“全省乡村振兴优秀驻村工作队员”,这份荣誉,是他脚下的泥土、心中的真情最生动的注脚。

  从“外来人”到“屋里人”

  “驻村干部,先得‘住’进村里,更要‘注’进感情。”这是龙万鑫刚驻村时写在日记本里的一句话。2023年,他背着铺盖卷住进村里,第一件事就是“认门”,不是认村“两委”的门,而是认村民的门。公告村地处偏远,100户常住村民散落在山坳里,最远的村民组从村委会出发要走40分钟山路。龙万鑫每天天不亮,就揣着笔记本出门,遇着村民在地里干活,就蹲下来帮着拔草、唠家常;遇上老人在家,就帮着挑水、修电路,笔记本上记的全是“张大爷家玉米缺肥”“李大姐家孩子上学要走夜路”这类“小事”。

  有一次,他走访脱贫户项才江家,发现老人卧病在床,儿子在外打工,家里的水缸见了底。龙万鑫没多说,拿起水桶就往山脚下的水井跑,来来回回挑了3趟,直到把水缸装满。临走时,他又掏出200元钱塞给老人:“您先买点药,后续的医保报销我帮您跑。”那天晚上,他在日记里写:“村民的难,不是纸上的‘困难户’三个字,是水缸里的空、药盒里的缺,得亲眼见、亲手帮。”

  龙万鑫每月驻村不少于22天,村里的床铺被他睡出了“家的味道”。他访遍了全村192户800多人,谁家有红白事,他第一个到场帮忙;谁家有矛盾,他第一时间上门调解。曾经的龙警官,慢慢变成了村民口中的龙哥,喊他帮忙,不用客套;跟他说话,不用拘谨。“龙哥不是外人,是屋里人。”这是公告村村民们最朴实的评价。

  从“抓党建”到“聚民心”

  “乡村要振兴,党组织得先‘振’起来。”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龙万鑫深知,靠自己“单打独斗”不行,得把村“两委”的力量聚起来,把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

  刚驻村时,公告村的党组织活动有些冷清,党员开会常有人缺席,年轻党员外出务工,班子战斗力不强。龙万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带着村两委干部去永乐村、上水村取经,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抓制度,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把党员召集起来,不是光念文件,而是一起商量“村里的路怎么修”“地里的菜怎么卖”……

  他还特别注重培养年轻力量,村里的致富能手胡仕荣、返乡大学生罗洋都被他“盯”上了。他经常找两人聊天,带他们去产业基地学习,鼓励他们向党组织靠拢。如今,胡仕荣成了村党支部委员,牵头搞起了蔬菜种植;罗洋成了“小青荷”助学团队的志愿者,帮着照顾留守儿童。“龙哥常讲,党员不是名头,是要带头干事的。”胡仕荣说。

  除了建强班子,龙万鑫还把政策宣传变成了拉家常。他知道村民不爱听大道理,就把强农惠农政策编成顺口溜,在院坝会上讲;把反诈知识、法治常识融入摆龙门阵,在田埂上聊。有一次,村民张云兵和邻居因为宅基地边界吵得不可开交,龙万鑫连着三天晚上去两家串门,既讲《土地管理法》,又说远亲不如近邻的情分,最后两家握手言和,还一起修了共用的排水沟。“龙哥调解,既讲法又讲情,我们服。”张云兵说。

  截至目前,龙万鑫已帮公告村调解矛盾纠纷50余起,村里的信访量逐年下降,“有事找龙哥,有难找组织”成了公告村村民的共识。村党支部如今成了村民的“主心骨”,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

  从“解难题”到“谋长远”

  “驻村干部不能只当救火队员,更要当铺路石,既要帮村民解眼前的难,更要帮村里谋长远的路。”这是龙万鑫常挂在嘴边的话。公告村以传统农耕为主,村民种的玉米、土豆,养的土猪,常常是要么卖不上价、要么干脆没人买。2023年,村民罗勇养的20头土猪到了出栏期,却找不到买家,急得直跺脚。龙万鑫听说后,拍着胸脯说:“老哥,我帮你想办法!”

  他先是联系贵阳的社区,找了几个免费摊位让村民摆摊卖肉;后来又琢磨线上卖货,找抖音团队来村里拍短视频,自己当主播。第一次直播时,他紧张得话都说不利索,可看到屏幕上不断跳出的订单,他越讲越有劲儿。通过几场直播,20头土猪全部卖完,罗勇算了算,比往年多赚了2万多元。“龙哥帮我们把猪肉卖到了贵阳,甚至省外,以前想都不敢想。”罗勇笑着说。

  从那以后,龙万鑫的助农直播成了公告村的日常。这几年,他帮村民卖土猪肉10万元、菜籽油15万元、玉米5万元、李子5万元、蔬菜2万元。除了帮销,他还帮村里找钱,以贵阳市南明公安分局民警“一日捐”为载体,筹到帮扶资金58万元,修好了村里的通组路、安装了新路灯、整治了环境卫生,解决了村民“出行难”“夜晚黑”的老问题;又申请到10万元产业资金,让村民入股犀牛村的粮油基地,每年能拿到分红。

  村里的留守儿童也是龙万鑫的“心头事”。驻村这些年,他联合50名爱心人士成立“小青荷”助学团队,先后累计资助50余名留守儿童,投入资金60余万元,帮孩子们买文具、交学费、开展暑期托管。今年夏天,他还在村里办了乡土课堂,带孩子们去田间认识农作物,教他们写毛笔字,孩子们都喊他龙叔叔。“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龙万鑫说。

  如今的公告村,路宽了、灯亮了、村民的腰包鼓了、孩子们的笑声多了,但龙万鑫的笔记本上,又有了新的清单,比如“村里的灌溉设施要升级”“村级集体经济要找新增长点”“特殊群体的帮扶要更精准”……在他的心里,乡村振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龙万鑫帮村民销售李子。熊岚婷 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