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我来到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牙叉镇南仲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作为选调生,和乡村振兴工作队、村“两委”干部一起修缮危房的这段经历,让我对“为民办实事”有了更鲜活的理解。
南仲村四队一位农户大伯的房屋年久失修,木梁腐朽、瓦片破损脱落,屋顶承重结构严重受损,只能用两根竹竿临时支撑,居住安全面临威胁。台风过境前开展安全排查工作时,我和驻村干部来到大伯家,正见狂风裹挟着暴雨猛烈拍打屋顶,屋瓦在风雨中摇摇欲坠,仿佛随时都会被掀落。驻村第一书记指着屋顶急切地说:“大伯,您这房子台风天怎么能住人呢?现在得立刻转移避险!”我站在一旁,听着风雨拍打屋顶的巨响,心也跟着提到了嗓子眼。大伯面露愁容,满脸无奈地叹气,“不是不想修,实在是拿不出钱,哪敢动这个念头。”我们连忙接过话,告知大伯先立即转移、保障安全,之后再一起想办法修缮房屋。
台风过境后,我和乡村振兴工作队一头扎进政策文件里,梳理危房改造相关政策,盘算着能整合利用哪些资源。村“两委”干部则发挥“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多次上门沟通,摸清情况、消除顾虑。这间老屋是南仲村的遗留难题,此前村里曾帮大伯申请过危房改造补贴,然而改造施工所需的自筹资金部分,大伯无力承担,再加上他坚持认为房子还可以住,改造之事便搁置了。
最主要的困难是钱。在严格遵循政策规定、确保经费合规使用的前提下,我提出,使用选调生到村任职工作补助资金,购置屋顶修缮所需的树脂瓦、钢架等材料。材料买来后,大家齐心协力干了起来。大伯主动拆除旧屋顶、清理残损构件,格外卖力。村干部协助校准钢架、铺设树脂瓦,确保施工规范达标。我和乡村振兴工作队全程盯守现场,及时协调物资补给,妥善解决突发问题。一个星期不到,破旧危房焕然一新,稳固的钢架与崭新的树脂瓦构筑起坚实屋顶,足以抵御风雨侵袭。
危房修缮的经历,让我领悟到基层治理的内涵,选调生要当好政策“翻译官”、资源“协调员”,最重要的还是那句话,一定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林志霖
林志霖(左)在和村民商量修缮房屋事宜。( 南仲村村委会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