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脆皮研究生”到梅西“点子王”
2025-10-13 16:0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卢重阳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卢重阳(右二)在村民家中走访。(梅西村村委会供图)

  2024年11月,我来到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梅西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正式开启在村生活。在村时光如白驹过隙,我从一句海南话都听不懂的小年轻,渐渐成为村民和同事口中的梅西“点子王”。对于这巨大的成长,我想以三个“身份”,分享我这300多天的在村故事。

  身份一: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初到梅西村,面对陌生的环境和方言的隔阂,我一度感到无所适从。还记得第一次参加村民代表大会,当地方言我听得云里雾里。为尽快融入,我给自己定下“三个一”目标:每天走访一户、每周参会一次、每月办成一件实事。半年下来,我的笔记本记满了村民的家庭情况和需求。而我也在一次次的走访、座谈中学到了不少海南话的基本用语和表达方式,日常打招呼也从以往的“叔叔、阿姨”变成了“阿叔、阿vo(海南话中的“阿姨”)”,遇到相熟的村民,不时也能问句“jia了不?”(海南话中的“吃了没”)。

  梅西村是滨海村落,每年汛期的防风防汛都是场“硬仗”。今年强台风“剑鱼”登陆前夜,我和村“两委”干部打着手电筒,挨家挨户敲门劝离危房群众。这一晚我们转移了12户村民,我虽然浑身湿透,心里却特别踏实。

  台风过境后,看着昔日“花园梅西”一片狼藉,我跟着党员突击队第一时间走上街道,铲淤泥、搬树枝、通沟渠。烈日下,党旗插在清障现场,党员们戴着红袖章带头干,村民们也纷纷拎着工具加入。看着原本杂乱的村道一点点恢复清爽,我忽然懂得,“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风雨里并肩的身影。

  现在,走在村里常有村民跟我说说生活近况,谈谈家中杂事,聊聊村子发展。村书记拍着我肩膀说:“小伙子能吃苦,办事稳当,村民都当你是自家人了。”这份认可比任何荣誉都能证明我融入了这片土地。

  身份二:党群之间的“连心人”

  我始终觉得,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制度展板,而是连接党员和群众的“桥梁”。

  记得有一次在村口菜市场买菜,我发现大家对没有道路直通海边这一问题反映强烈。我立即和村“两委”开会讨论,并多次协助协调区里相关职能部门,推动道路建设项目获批。

  更让我有成就感的,是探索“候鸟融入”新路径。梅西村每年吸引数百位候鸟老人旅居,但他们与本地村民存在语言、生活习惯差异,有时甚至成了“熟悉的陌生人”。我琢磨着:“能不能让候鸟群体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于是,我联合村党总支,邀请候鸟党员加入本村的“红色娘子军卫生督查小分队”,让他们和本地党员一起检查村道卫生、监督垃圾分类。同时,我们将候鸟人群纳入“积分制”管理,通过“红黑榜”机制激励他们参与村中事务,实行“多参与多积分”的规则,凭积分可到品类丰富的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许多候鸟老人都说,现在大家抢着做好事,谁家有困难都主动搭把手,村风民风比以前更好了。

  身份三:产业升级的“探路人”

  梅西村临海而居,却长期困在“靠海吃海”的传统模式里。我在研究生就读期间曾研究过“专业村与农区经济”,到村后便琢磨:“如何把我的学术经验变成乡村振兴的‘金点子’?”

  经过调研,我和乡村振兴工作队探索出了“文创+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一方面深挖本土文化,打造“村小和”IP系列伴手礼;另一方面推动文旅体验升级,将梅西村盆栽艺术融入梅山片区红色研学课堂,激活乡村文化价值。

  为了让产业更有持续性,我们通过搭建智慧管理平台、提升民宿品质、打造特色品牌等举措,着力打造“文化体验+生态康养+研学旅行”的旅游产品矩阵,吸引更多游客来打卡、居住,为梅西村产业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学术经验落地乡村,那些“点子”也真的变成了带领大家增收的“路子”。村里产业从“靠海吃海”的单一模式走向多元发展。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村书记曾开玩笑说:“你这‘脆皮研究生’不止变成梅西‘点子王’,还练成‘铁骨村干部’了!”在村300多天,我的皮肤晒成了小麦色——这或许是从“脆皮”到“铁骨”最直观的印记,但我知道,真正的成长不在肤色的深浅,而在于雨夜转移一户户村民,在于办成一场场让游客难忘的研学活动,在于帮村民卖出一筐筐新鲜瓜菜。

责编:俞玺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