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 | 让娃娃爱上“猴打棒”
2024-07-17 16:1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本报记者 车婧 通讯员 高玉泽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邱广义(左一)教孩子们“猴打棒”。(青龙满族自治县委组织部供图)

  “锵锵锵……”7月12日,河北省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文化宫内锣鼓喧天,56岁的省级非遗“猴打棒”传承人——邱广义,正带领当地几位老艺人为即将到来的表演紧锣密鼓地排练着。只见他们身穿黄衣帽、腰系虎皮巾、双手持短棒,装扮成“美猴王”模样,跟随伴奏挥舞着短棒,时而跳跃呐喊,时而击棒驱邪。他们的面部表情诙谐生动,妆面干净利落,活脱脱就是传说中的“美猴王”。

  “猴打棒”俗称“打梆子”,是青龙满族自治县流行的拥有独特表演风格的满族民间舞蹈,分为舞台表演、秧歌、走街打场和广场文艺表演等形式。“‘猴打棒’源自满族传统舞蹈‘玛虎戏’,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清代康熙年间,满族人为保人丁平安,进山敲击木棒,以震虎狼。后经编排,逢年过节时,由人装扮成神话故事中手持双棒的‘顽猴’来进行表演。”邱广义一边卸着妆,一边介绍:“‘猴打棒’是我们这里欢庆传统佳节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大餐,我打小就爱看大人们表演,而我自己参与这项表演也有40多年了。”

  热爱文化事业、钟爱传统艺术的邱广义,在舞台上不仅演活了的“美猴王”,舞台下的他也不闲着。除了在家务农,他还忙着在乡村文化广场帮老百姓辅导“猴打棒”,参与县里或市里组织的一些非遗活动展演,并曾多次跟随“猴打棒”其他传承人一起外出演出。“有一回,我们去贵州演出了半个月呢。”每每提及对外展现满族传统文化,邱广义都是一脸的骄傲,但并不满足,在他看来,“猴打棒”虽然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但在青少年这个群体里,它的吸引力却逐渐在减弱,尤其是这项艺术表演所必需的传承者更是青黄不接。

  “现在的娃娃们回家不是看手机,就是看电视,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兴趣。”也正是源于这一想法,邱广义和老艺人们将“猴打棒”带入了当地的小学校园,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在学校三年级以上的所有学生中进行推广。至此,“猴打棒”不再局限于社团,已成为孩子们的一项课间活动,并被纳入到了校本课程里,学校每周二、周四都会安排与“猴打棒”相关的课程。而邱广义则作为学校请来的校外辅导老师,到校为孩子们做指导。

  “‘猴打棒’的木棒打法千变万化,棒声铿锵有力,与唢呐、打击乐的伴奏浑然一体,它的舞姿需要舒展粗狂,上肢要不断挥臂击棒,下肢要不停地弓步、马步交替变换。”讲台上,邱广义说得起劲,但一开始,讲台下的孩子们却是满脸疑惑:“老师,啥是‘猴打棒’?”“老师,为啥要跳‘猴打棒’?”面对孩子们的“十万个为什么”,邱广义总是尽量用孩子们的语言耐心解答。除了在讲台上授课,邱广义还会手把手地带着孩子们“实战”。

  “手上的棒子再低一点”“转身太快了”“步伐别乱,跟着鼓点走”……邱广义在孩子们中间来回穿梭,认真点拨。他严谨地教学态度,一部分源于传承,一部分源于他对“猴打棒”这门技艺独特的理解和创新。“掌握好‘猴打棒’并不容易,表演者要对音乐敏感,步伐都得踩到点儿上。棒法的规律也要掌握好 ,手脚动作要协调,表演出来才有美感。”邱广义严苛的教学和对艺术的执着并没有吓退孩子们,反而让他们越学越起劲。看着一个个上蹿下跳的孩子们把“小金猴”的神态模仿的惟妙惟肖,邱广义特别欣慰,从孩子们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