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雄安新区大力推广“四加”党建模式,即“头雁+雏雁”“组织+机制”“三清一绿+四业并举”“和美新农村+雄安新农人”,探索抓党建促乡村振兴雄安路径。
以“魂”凝心,
锤炼过硬队伍,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
优化头雁队伍,实现“有能人”干事。实施“领头雁”工程,定期开展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走村观摩、互学互促,持续提升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激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促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实施农村后备干部“雏雁培育”工程,组织三县乡镇党委广开思路、广纳贤才,利用春节、中秋节等集中返乡探亲时机,通过召开座谈会、亲属动员、上门邀请等方式,吸引在外能人、退役军人、离退休干部、返乡大学生、致富能手等回村发展,现已储备1800余名优秀年轻人才,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生力量。
提升带富能力,实现“有本领”干事。聚焦不同主题,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赴上海、杭州、衢州、宁波等先发地区开展专题式全覆盖培训,全面提升基层干部思想政治素质、引领发展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加强村干部、年轻党员、农村致富带头人培育,与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建立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在容城县贾光乡王家庄村建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常态化“擂台比武”,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走村观摩、互学互促,激励形成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促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落实落地。对影响力强、政治素质高、发展思路广的村党组织书记所在村选为现场教学基地,邀请其开班授课,传授经验,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健全激励机制,实现“有激情”干事。将职务补贴与农村干部管理考核挂钩,真正实现奖优罚劣。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奖励制度,提高农村干部人身意外保险保额等。通过明确的制度保障,切实提升农村干部整体待遇,激发干事创业热情。
以“实”固本,
建强村级组织,夯实乡村振兴“压舱石”
四级书记联动构建牵头抓总工作体系。把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为县乡村书记党建述职评议重要内容,形成新区抓县、县抓乡,乡抓村,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帮一级解决问题,一级为一级作出示范的工作格局。
强化党建引领,推动先进更前进。通过建强组织体系、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等举措,产生一批“四个美好”典型村,形成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有效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连续4年推动“美好乡村、美好社区、美好生活、美好未来”建设。新区财政每年专列奖补资金,撬动吸引各级各类资金投入乡村,重点扶持了设施农业、荷叶加工、乡村旅游、仓储物流等100余个强村富民项目。
“软弱涣散”整顿实现后进变“后劲”。由县级领导包联,全面剖析、找准“病灶”,“一村一策”制定方案,建立全员联动、精准施策、巩固长效三项机制,三县县委书记带头抓,县委组织部部长直接抓,乡镇党委书记一线抓,职能部门合作抓,驻村干部攻坚抓,2024年如期完成年度整顿任务,研究解决社会治安等问题20个,协调投入各类资金600余万元,促进村集体增收150余万元。
以“联”聚力,
壮大集体经济,点燃乡村振兴“新引擎”
跨区党建联建扩大朋友圈。打破省市区域界限,构建雄安-潍坊跨区域党建联建机制,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优势与新区政策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合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贾思勰·新农人行动”人才服务站,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产业发展、人才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组织开展河北雄安—上海金山跨区域党建联建暨“家门口致富仓”项目,合作实施“家门口致富仓”食用菌智慧种植项目,引入先进发达地区创新、科技、资源要素,种植市场效益较高的金耳、秀珍菇等菌类,首批7个大仓稳步运营,平均每仓每月利润2万元,二批10个致富仓正在规划建设中,破解了村集体土地资源不足、发展模式单一的瓶颈,实现村集体增收、促进群众就业两赢局面。
村企党建联建合力促振兴。将村企联建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有力抓手,发挥新区参建企业多、央企国企多、资源条件好的独特优势,推动企业优势和乡村资源深度融合,绘就“你搭台来我唱戏,彼此成就促发展”的和美画卷。安新西里街村与湖南阳雀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合作成立河北雄安阳雀湖西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以“阳雀湖辣椒”为主的现代农业果蔬产业群项目,占地1100亩,总投资约1.2亿元,果蔬年产值2800余万元,带动周边村民500余人就业,2024年村集体收入达到450万元。
“强村富民”工程激活发展新引擎。大力实施“强村富民”工程,开展“工坊富农”“金融惠农”等行动,打造富有地方特色、务实管用的“创富工坊”,帮助2100余名村民就业,有效带动村民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富。集聚组织、人才、产业、生态等各类要素,推进强村富民走上快车道。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广“党支部+龙头企业”、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等模式,支持运用市场机制创新拓展利益联结共同体,依托白洋淀淀泊风光、田园景色、乡土文化、红色资源,大力发展创意农业、仓储物流、荷叶加工、乡村旅游等业态,实现一二三产业一体化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