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白山黑水,长于沃野平畴,对吉林这片土地的深情,早已融进了我的血脉。然而,当我以选调生的身份,踏上吉林省吉林市龙潭区大口钦满族镇富屯村这方土地,初来乍到的陌生如隐形的薄纱,隐约将我与村民隔开。乡亲们观望的眼神中,含着疑虑与探询,“这个小伙子,究竟能为我们这片土地做些什么?”这无声的叩问,坚定着我要实打实地为村里干点事的信念。
为打破那层无形隔膜,我沉下心去捕捉乡音中质朴的韵味。“搁家没?我来串串门,唠唠磕!”推开一扇扇农户的大门,我盘腿上炕,坐在熟悉的炕沿边,和大爷聊聊农田的收成,和大娘谈谈外出的孩子,和孩子讲讲近日的趣事……接地气的话语成了打开乡亲心扉的钥匙,带着“泥土味”的方言架起了心灵相通的桥梁,就如同冰封之河遇上暖阳,彼此间的陌生也在悄然间融化。
乡亲们的心事如沉甸甸的稻穗,唯有俯身倾听方能拾取。最令我难以忘怀的是两位聋哑村民。“语言之墙”在我们之间高耸,我蹲在炕沿边用文字与他们“交谈”,薄薄的纸页在彼此的手掌间往返。当老人缓缓写下“孙女上学”几个字时,方寸纸页间浮现出最朴素的信赖与温暖,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无声托付的分量。
乡亲们的期许,就是行动的方向。“道路破破烂烂太难走”“坑洼的路把车子底盘刮坏”“排水不畅夏天雨水差点上炕”……我带着乡亲们的一个个“托付”,争取到1380万元基础设施改造资金。当平整的新路蜿蜒延伸至远方,修葺一新的排水沟宽阔通畅,乡亲们走在坚实路面上,不会再有家中积水的慌张。
基层之路,始于泥土气息的召唤,成于点滴实事的垒砌。两载光阴如松花江水,在日夜奔忙中悄然流淌,我深刻地感受到,民心不是用文件丈量的距离,而是心与心挨近的温度,它在群众踩实的每一寸土地上,在每一道舒展的眉宇间,那些微小却灼热的瞬间,让“选调生”三个字从此不再单薄。
乡村振兴的壮阔史诗,终将由无数俯身泥土的实在事、朴素情来共同书写。乡音不改,初心愈坚。这广袤乡土所孕育的踏实与温暖,正是青春最值得奔赴的壮丽远方。在广袤田野上,我就是接地气的根须,深入泥土,实打实地生长,只为托举故乡每一寸土地更温暖的明天。
印家旺
印家旺(左)入户了解民情。(富屯村村委会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