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安邦重在基层。吉林省扶余市聚焦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创新推出村级后备力量“雁阵项目”,构建全链条培育机制,被评为吉林省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直接联系县,将为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筑牢人才根基。近日,记者就“雁阵项目”实践,专访了扶余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刘遥。
记者:为精准识别人才、充实乡村人才储备,扶余市在制度制定、选贤渠道拓宽和人才管理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刘遥:“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要储备一批情况明、技能精、经验富的“领头雁”,并将乡村振兴一线作为培育锻炼“强雁”的主战场。
对此,扶余市出台《村级后备力量常态化培育储备若干举措》《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政策措施》,为有意愿返乡能人提供平台,明确政治标准、能力要求、品行底线,细化年龄、学历、经历等具体条件,为精准选人提供制度遵循。
在拓宽渠道广纳贤能方面,扶余市着眼下一轮村“两委”换届,进一步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界限,重点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村医村教等优秀分子中遴选,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村级后备力量队伍,为他们积极搭建发展平台载体,充分调动优秀返乡能人参与村级发展规划的积极性。
此外,扶余市还建立了后备力量信息库,实行动态调整、优进绌退。目前,全市共储备后备力量1906名,平均年龄34.8岁;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1395名,占比73.1%,有效解决了“急用现找”“无人可选”的困境。
记者:为帮助村级后备力量成长成才,扶余市构建了怎样的培育体系,各培育举措有哪些具体进展和成果?
刘遥:“严管厚爱,方能行稳致远。”扶余市坚持把实践锻炼和严格管理作为后备力量成长成才的关键环节。聚焦村级后备力量素质短板与发展需求,科学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培育体系,匠心雕琢基层人才“璞玉”。
在全市17个乡镇全域覆盖创建“青年农民学校”,由乡镇党委书记兼任校长,融合理论教学与实务演练,开展培训96期3564人次,全面增强后备力量政治素养和实战能力。
为破解农村党员发展不同程度存在着家族式、派系式、利益式、人情式等“近亲繁殖”这一难题,青年农民学校成立党支部,由乡镇党委组织委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对政治素质好、发展潜力大、群众评价高的村级后备力量,优先发展入党。目前,近两年已发展村级后备力量预备党员27名,入党积极分子40余名,逐步改善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此外,联合扶余开放大学实施“学历提升计划”,创新探索“财政补助+政策减免+个人分担”的三方分担机制,累计减免学费34.74万元,现有113名学员在籍就读,为乡村振兴打造了高素质人才梯队。
记者:为让村级后备力量充分发挥作用,扶余市在人才选用、岗位实训和专项培育方面分别推出了哪些举措,如何推动后备力量在乡村振兴中展现担当作为?
刘遥:用当其长,适位而任。扶余市通过大胆使用、梯次培养、靶向育才,推动后备力量在实践岗位上展现担当作为。
创新选用机制,让“主力军”履职建功。对在实践锻炼中表现突出、素质全面、群众公认度高的后备力量,不拘一格,及时提拔使用。目前,已择优将26名优秀后备力量直接充实到村党组织书记岗位,有效优化了村级班子带头人结构。
完善储备机制,让“生力军”蹲苗壮骨。通过专班带训、实战轮训、导师帮训,系统化推进岗位实训。精心选派485名政治过硬、经验丰富、作风扎实的乡镇领导干部、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等担任“成长导师”,引导后备力量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矛盾纠纷调解、产业发展项目、急难险重任务中蹲苗壮骨。现已完成358人次实践锻炼,择优任命138名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行政村配备率达36%,形成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深化培育机制,让“特种兵”精准赋能。打造“雁阵项目”升级版,开展“双培双促”提升行动(培养治理能人促进乡村善治,培养致富能手促进产业振兴)。从预计换届时党组织书记不能连选连任的98个村中,100%全覆盖精准选拔储备99名治理型人才;从预计连任村中重点选拔54名产业致富带头人。
记者:为保障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顺利开展,扶余市如何构建换届工作安全屏障?
刘遥:“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扶余市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将风险防控作为贯穿换届准备工作的生命线,通过超前谋划、系统布局,构建起环环相扣的工作闭环。
科学谋划,系统布局。细化后备力量储备、换届底数排查、人选提前到岗、换届风气整治、健全组织保障等5个方面共20条具体措施,确保各项准备工作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节点化落实。
多元协同,标本兼治。将换届风险防控与“16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基层治理专项行动有机衔接,形成“民生诉求化解”与“基层政权巩固”双轮驱动格局,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同步诊断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环节。
铁腕治理,守牢防线。构建纪检监察、政法、公安等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对干扰侵蚀基层政权的“村霸”“街霸”等黑恶势力,以及对可能干扰换届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坚持露头就打,始终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全面夯实2026年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基础。
本报记者 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