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刚和海头镇电商协会的人谈了公益直播, 这两天还要去见几个‘网红’。”即将在老家江苏连云港结婚的王海洋心里依然挂念着拉萨的扶贫产品销售。从西藏拉萨回到连云港赣榆区海头镇后,他依然为帮扶西藏而奔忙。
他的心,在高原,在村庄,在酥油茶中。从士兵到脱贫攻坚基层一线干部,“最美基层高校毕业生”王海洋两度入藏,13年奋斗青春,坚守初心不变。
王海洋(左四)与脱贫户儿童在一起。
走进西藏义无反顾
2009年,在校园看到征兵海报,刚入学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3个月的王海洋毫不犹豫报了名,成了一名武警战士。穿上军装,才知道军人意味着什么。王海洋全身心投入到火热的训练中,积极参加各项比赛,还利用美术特长,承包了新训期间的连队板报。2011年,作为连队尖子兵,王海洋被派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执行任务。
第一次踏入高原的他,走几步就喘得厉害,流鼻血也成了家常便饭。由于天天巡逻,他脸上大面积晒伤,一沾水就火辣辣地疼。最紧张的时候,他白天在路边吃几口饭充饥,晚上就睡在卡车上。2011年4月,在一次重大行动中,王海洋圆满完成任务并火线荣立三等功。
退役后,王海洋在江苏海洋大学继续学业。他以军人的自律严格要求自己,用两年时间读完4年功课。2016年,大学毕业前,他已有两个很好的去向,一个是去当大学生村官,一个是去无锡一家知名传媒公司工作。但是当江苏高校开展进藏大学生专招工作时,王海洋又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进藏后,王海洋被分到了平均海拔4000米的尼木县吞巴镇。摆在面前的是高反严重、条件艰苦、语言不通。仗着在高原待过,王海洋没把高反当回事儿。谁知,下车没一会儿他就瘫倒在地,几天没能下床。乡镇宿舍墙是黑的,屋顶是塑料板,一到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他咬牙坚持,没诉过一声苦。想家了,就把装着家乡海边沙子的小桶拿出来,搂在怀里睡。
身体不适没能把他击倒,村民的质疑却让他心里一紧:“小孩干干净净,一看就不是干事的。”他迅速调整心态,听不懂藏语,他就买来小零食,请村里孩子帮忙翻译。当地人爱喝茶,他就穿梭在各个茶馆,主动和大家搭话。看到村民填表有困难,他就手把手教。
吞巴镇有3个村,吞达村、吞普村、根培村,最远的定居点,离镇上有50公里。他经常与藏族干部一起一户一户走访村民。慢慢地,他得到了群众的认可,村民喊着“海洋”“海洋”,拉着他的手,把他领进家里喝茶。茶是酥油茶、甜茶,一开始他喝不习惯。有时茶碗上还有黑黑的手印,但他也不擦。别人加多少茶,他就喝多少,从不拒绝。在他看来,一杯杯酥油茶,都成了他永生不忘的甘泉。“我是党的干部,喝的是真感情。”
奋斗青春情牵高原
融入村民只是第一步。王海洋觉得,雁过留痕,让青春的记忆留在高原,必须为村民多做事、做实事。
当时,吞巴镇正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世居村民难离故土,再苦再穷也不愿搬。僵持中,王海洋配合乡村干部从孩子教育、人身安全入手,挨家挨户劝。村民态度松动后,他又带村民去搬迁小区参观,用新房和良好的配套去打动人心。“按照县里政策,你们可以尝试先去住新房子,老屋暂时不拆。”王海洋向他们介绍搬迁政策。就这样,30多户困难群众陆续搬了出来,且没有一户再搬回老屋。
为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王海洋与基层干部们走遍吞巴镇所有村组,入户300多次,整理户档资料2万多页,每天工作16小时以上。长时间坐着工作,王海洋的臀部都出现了囊肿,由于工作实在太多,他拖了半个多月,最后发展到无法走、无法坐,他才请假去做手术。在他的全力参与下,吞巴镇成了全县脱贫工作排头兵,2018年全县顺利脱贫摘帽。
巩固脱贫成果,不能光靠“输血”,必须发展产业。2019年,王海洋因为表现优异被县委组织部抽调至尼木县净土公司,负责全县农产品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蔬菜产业发展缺技术人员,他就与干部一起学,并请来山东等地蔬菜专家手把手教技术,回来带着村民种。在王海洋等基层干部的努力下,尼木县发展高原种植业航天育种及产业化推广应用项目,太空种子培育出的蔬菜瓜果口感好、抗病力强,一进入市场就深受青睐。
王海洋认为,尼木县农产品有特色、质量好,但是包装华而不实且没有吸引力,他利用自己所学专长,全程参与藜麦、雪菊的包装设计,最终使包装成本大幅降低,而且外观精美。但温室大棚建在荒山上,村民觉得有风险,不愿干。王海洋就与基层干部一起耐心介绍产业发展政策,遇到雨雪、大风破坏大棚,王海洋总是第一时间与基层干部一起组织工人上山抢修,用心呵护着群众增收的希望。
好产品有了,还得卖出去。每年蔬果上市后,在菜场、在食堂、在外省的展销现场,都能看到王海洋四处奔波的身影。这两年,他协助将蔬菜打入拉萨最大的连锁超市,参与主持农产品带货直播,最多的一场直播卖了33万元的货。
与爱同行发掘藏香
“他是一个有执念的人,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好。”王海洋的女朋友魏娜说,王海洋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
吞巴镇500多户农户中,有一半从事藏香生产,吞巴镇就把藏香产业列为支柱产业加以推进。爱思考的王海洋调研了藏香产业,发现该产业存在瓶颈。比如,原材料品质得不到保障,农户文化水平低,市场规模小,设计包装过于简单,传统的手工制作面临危机,打价格战引起内卷,等等。“藏香是国家级非遗,过去使用牛角来挤,很慢很传统,现在一些农户用机器生产,就像做面条,一把一把出来,快是快了,但失去了文化底蕴,更担心有一天手工技艺失传。”他担忧地说。
王海洋打上了女朋友魏娜的主意。2018年,拗不过王海洋苦口婆心的劝说,魏娜放弃了内地的工作,进藏创业,随王海洋在吞巴镇定居,并租下吞普村扶贫商品房经营藏香药材。“他实在说不动了,最后只说,我对吞巴有感情啊,你支持支持我。我心一软就答应了。”魏娜笑着说,“名义上是两人团聚,实际上还是拉我一起做帮扶。”
魏娜多方寻找最正宗的藏香药材,以最低价格销售给吞巴镇的藏香制作户,并帮助吞巴镇扶贫藏香厂升级了产品包装。藏香制作户扎西顿珠说,吞巴农户告别了昂贵却又劣质的藏香原材料,为保证藏香品质迈出了第一步。魏娜将王海洋的建档立卡结对户达珍吸纳到该店铺工作,每年达珍增收2万多元。
王海洋觉得,有时一碗水很难端平,这是他遇到的最痛苦的事。200多制香户,个个想加入魏娜的销售便车。但魏娜只能选品质上乘、带富能力强的几家制香农户,并且都是坚持手工制作的。
“暂时帮不到他们,但相信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能帮助更多农户。”王海洋说,也希望能唤起更多农户打出品牌。疫情期间,他俩又遇到新问题:快递跟不上,又贵又慢。王海洋设法在拉萨开了快递点,将藏香快递的时间和费用大幅降低。
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第二次进藏6年,在王海洋的带动下,自己的母校江苏海洋大学先后有13名学弟学妹扎根西藏、建设西藏。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人,正相聚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无悔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