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对象: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党委书记 毛飞
马庄村党委书记毛飞。任虹 摄
马庄村位于江苏省徐州市贾汪区潘安湖街道,曾是重点煤矿产区。通过生态修复治理,1.73万亩的采煤塌陷地,摇身一变成为徐州地区水域面积最大的人工湖,将“负资产”变成了“富资产”。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这里看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和弘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对照总书记的嘱托,马庄村人开拓奋进,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过去手拿铁锨在煤矿坑里讨生活的马庄人,如今拈起绣花针,将香包、面塑、剪纸、线艺等民俗工艺品做成大产业,让全村吃上文化旅游饭,彻底换了个“活法”。
马庄文化礼堂。任虹 摄
记者:毛飞书记好!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咱们马庄村,您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
毛飞:我是2020年4月来到马庄村担任村党委书记的,总书记来的时候,我也在现场。想起那一天,我仍然记忆犹新。总书记前往潘安湖湿地公园,了解徐州市生态转型和煤炭综合治理情况,看完湿地公园后,来到咱们马庄村。在村里,总书记和村民们拉了拉家常,参观了村史展览馆、党员活动中心等地。我们的村史馆里,记录了村子的历史沿革、重大事件。1949年以来,马庄村共有6任村书记,老书记孟庆喜干了30年,而在他之前的一位书记,也干了15年。总书记看完后,称赞我们的班子很稳定,群众很拥护,我们心里都暖暖的。
徐州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们村的香包工作室,王秀英老人送给总书记一个“真棒香包”,祝福总书记身体棒棒、工作棒棒。这个香包也叫“针棒香包”,妇女做针线活时将针插在香包上,里面包着的头发,可以防止针生锈,现在里面装的都是中草药、薰衣草,增添了几分文化意蕴,总书记坚持付了30元,将香包买下了。
后来,总书记还来到了村里的文化礼堂。当时村里的农民乐团正在排练,我还记得排练时的那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总书记听了很高兴。“马庄农民乐团”早在1988年就建立了,成员都是我们的村民。30多年来,乐园经常在节假日给邻里乡亲表演,不仅上过春晚,还受邀赴欧洲演出,是村里的骄傲。当时,乐团即兴向总书记展示了一段十九大精神宣讲快板,总书记看得很仔细。快板表演结束后,演员临时提出要和总书记合影,总书记也欣然应允。
记者:马庄村过去一直是重要的煤矿产区,如今成为国家级4A景区的一部分,这可以说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发展方式。请问马庄村是如何成功转型的,近年来有哪些新发展?
毛飞:徐州市在潘安湖采煤塌陷地开展生态修复治理工程,主要就是利用采煤塌陷形成的开阔水面,同步展开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等。在废墟之上建立的潘安湖景区正式开园之后,马庄村也成为潘安湖景区四大板块之一的民俗文化体验区。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现在的潘安湖一到冬天,湖面上全是水鸟,在马庄村土生土长的村民们,现在也成了“水乡人”。好环境唤回了许多在外打工的游子。村民朱雪宁听说区里为村民优先安置工作,果断辞职回到家乡开起了游船,村民孟庆合以前是村里的煤矿机电工,如今他在自家屋后建起了农家乐,距离潘安湖景区不足百米,搞得有声有色。
2020年我来到马庄村,给自己定了3个工作目标,即持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壮大村集体经济和带领村民致富。我觉得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主要就是让村民在家门口吃上文化旅游这碗饭。如今,马庄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187万元增至2022年的23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也从1.86万元增至3.56万元。
马庄村村民在制作香包。任虹 摄
记者:听说总书记关心的小香包,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您能否介绍介绍这方面情况?
毛飞:香包产业现在为村里创造了400多个就业岗位,今年全年销售额也有望突破1000万元。
去年12月,山西省有一家企业有意向跟我们签1万份香包的大单,我们兴奋异常,4个人二话没说就开车9个小时赶到当地,带着原料去跟对方介绍我们的产品,合同签下之后,我们天天自发地把布料和中草药送到制作人的家门口。最后,全村12天时间就把1万份香包成功赶制了出来,每个制作人的收入都有2000多元。
今年,马庄香包的款式已经从过去的20多种增长到了100多种,并与文旅产业进行融合。过去卖得最好的是喜庆的大红大紫的传统色,今年流行的是清新的马卡龙色,这也能看出,年轻人逐渐接受了我们马庄香包,成为新消费群体。一些会场上面向年轻人制作的DIY香包,每晚平均能卖出去3000多个,虽然距离想象中的大品牌、大产业还有些距离,但这“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我们算是结结实实地迈出去了。
马庄农民乐团在排练中。任虹 摄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对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印象深刻。您觉得马庄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农民的“精气神”,又体现在哪里?
毛飞:我理解的“精气神”,其实是一种文化自信,过去是城里下乡送文化,现在是城里下乡看文化。几十年来,马庄村一直保持社会和谐,几乎没有发生过刑事和重大治安案件,这就是文化浸润人心的力量。马庄农民乐团已经成为村里的一个精神符号,凝聚了村民们的心。
由农民乐团所带来的辐射效应,也让村民相信,自己真得能走上文化致富的好路子。这些年,我们村里已经形成了传统,每年元宵节,村里都会提供原料,组织村民制作特色民俗工艺品“面灯”,那真的是供不应求,好多村民一天就能赚500元。在村里的神农广场,贾汪区还建起了夜间文旅项目,如今村民们都自发地在广场上演出,为马庄村卖力地吆喝。还有一些回村的年轻人,为村里义务做安全巡查,顺便卖卖小头饰,后来有个女孩告诉我,元宵节期间头饰卖了4000多元。
马庄村有许多坚持了30多年的事,比如“金马之声”广播、马庄农民乐团、每天的升旗仪式等等,这些具有生命力的鲜活实践,正是马庄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