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东林镇、江苏宝堰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加速宝堰镇高质量发展
2024-08-02 15:46: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张彦 张玉龙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东林镇作为浙江省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首批试点,通过村庄腾挪、清退污染养殖业、土地流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打造了集聚的产业用地区块,彻底打破碎片化土地的历史困境,形成“土地要素整合、空间资源集聚”的国土空间格局。东林镇在整治前的产业格局、农业结构、镇村面貌均与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宝堰镇高度相似,提出的“工业强镇、农业重镇、旅游名镇、千年古镇”的发展定位也与宝堰镇高度契合,因此,深入学习借鉴东林模式对宝堰镇下一步探索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他山之石: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东林模式分析

  东林镇地处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东南部,区域面积80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和3个居委会。2018年,东林镇正式启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首期总投资约33亿元,开发补充耕地资源近4800亩,高标准农田13000亩,旱地改水田1300亩,有效解决耕地占补难题;实现建设用地复垦潜力1600余亩,产生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800余亩,有效破解发展建设用地制约瓶颈。

  让土地“连”起来,激发土地资源活力。2022年起,东林镇启动吴兴区首个“万亩方”农田集中连片整治建设工程,通过零星耕地地块并整和空间置换腾挪,变小田为大田。截至目前,全镇粮食种植面积达25600亩,划定粮食功能区18000亩、永久基本农田12000亩,建成万亩方1个、千亩方2个、百亩方3个,集中流转土地21000亩,实现村民年租金收益2500万元,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由2018年的36万元增至147万元,增幅达308%。

  让新村“聚”起来,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先后实施18个村农居改建,搬迁自然村117个,拆除农房5181户,集聚建设农村新居120万平方米,2万余名群众住上新房,节约建设用地1330余亩,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体现人文关怀,以东华村搬迁项目为例,在新村北侧规划了一片村民自留农田,满足村民手耕田作的习惯传承。

  让产业“旺”起来,打造融合发展高地。着重谋划农业产业,探索设施农业用地配套发展,形成2个千亩级设施农业产业平台;紧抓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契机,培育市“大好高”项目11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家,引进余不谷度假酒店,建成“瓷源菁山”美丽乡村样板片区;狠抓工业北区成片收储和“低小散乱”腾退,累计拆除360家,腾出空间2100余亩。

  二、实践之思:宝堰镇基础现状和要素困境

  宝堰地处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区南部,镇域面积40.1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和1个居委会。作为传统农业板块,宝堰大力发展粮油种植、畜禽、水产养殖等产业,逐步构建“猪(渔)-稻-蔬-果”生态循环农业新格局,但聚焦高质量发展和古镇复兴,还存在不少要素困境。耕地碎片化,土地资源利用率不高。呈现西高东低、高低起伏的农田地势特点,最大高低差达7米,50亩以上种植大户134户且单个主体承包规模不大,现有耕地不够集中连片,限制了农业机械化作业和规模化经营。村庄空心化,公共空间治理率不高。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占比仅约40%,房屋空置、土地浪费现象较为普遍,公共空间与私有空间交错混杂,存在杂物乱堆、私搭乱建等现象。用地紧缺化,产业融合率不高。一般农用地调整补充永久基本农田近4000亩,目前一般农用地仅剩700余亩且单块小、分布散,设施农业用地备案“进出平衡”资源少、成本高,三产用地指标未能落地,现代高效农业和精深加工等产业招引存在掣肘。设施薄弱化,公共服务覆盖率不高。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集镇及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建设不到位,农田灌溉水利设施薄弱,河道淤积严重,极大影响防汛泄洪及抗旱灌溉的需求;敬老院、卫生院等场所设施老化,医疗、养老、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较为缺乏。古镇没落化,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率不高。作为镇江唯一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建筑、历史街区、革命纪念场馆等迫切需要“抢救式保护”,但作为革命老区相对薄弱乡镇,古镇整体开发和红色文旅整合还有很大难度。

  三、进阶之招:聚势赋能高质量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

  2023年下半年,宝堰镇着手谋划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前期工作,赴盐城市高作镇、小海镇考察,通过对两地模式比较分析基本确立了与国有资本合作的思路方向,初步形成“1+N”的框架格局。全域规划,统筹项目实施。加快编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实施方案,有效衔接国土空间、镇村布局、村庄实用性规划等,对“山水林田湖草”进行全要素治理;以农田集中连片整治为抓手,打造6个“千亩方”,7个“百亩方”;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将一般农用地资源和适量整治出的建设用地指标向宝堰农创园周边集聚,全力打造1个千亩级设施农业产业园区。积极探索“土地整治+”模式,推动实现对乡村空间形态、产业融合发展、生态保护修复、古镇抢救式保护的系统性重塑。民生导向,尊重农民意愿。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让群众切实感受整治前后的变化,享受整治带来的成果,为全域土地整治工作奠定良好群众基础。加快探索“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带动村集体和农民增收,使之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支点。压茬推进,注重方式方法。严格控制农村无序建房和“一户多宅”占地建房的行为,统筹集中安葬点建设、“两沿”散坟平迁等工作,争取实现有效腾退,进一步改变无序乱葬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局面,力争通过3年整治形成良田成片、灌溉便利、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土地保护利用新格局,探索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宝堰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模式和经验。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