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联村鸟瞰图。周思媛 摄
稻穗金黄,瓜果飘香,景观河面波光粼粼,幢幢高楼直耸云霄。在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田园风光与城市景致完美交融。
沐浴着秋日暖阳,村民们搬来板凳、马扎围坐在楼道口聊家常。“现在大家都住在楼里,小区对面是超市,生活便利着呢。”79岁的村民王清峰话语里透着喜悦,“每个月村里给我发1000元生活补助,再加上土地流转费、尊老金、饭补什么的,我这老头子一年能拿1万多块钱,生活根本不用愁啦。”
永联村去年实现工农业总收入1616亿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超3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3万元。永联村集体经济实力在全国行政村中位居前三甲,连续六届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今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了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关于乡村变化和村民幸福生活的汇报。总书记说:“走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道路,你们是先行者,要把这个路子蹚出来。要继续推进共同富裕,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蹚出这条不同寻常的路,凝聚几代人的奋斗心血。
永联村曾是长江边的滩涂村,1971年建村之初,茅草盖屋,腌菜搭粥,村民四季都穿破衣服,是张家港最小最穷的村庄。
1978年,吴栋材担任永联村党支部书记,心中坚定一个梦想:让村民过上富裕日子。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办起钢铁企业,村办轧钢厂一步步发展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永钢集团,永联成为远近闻名的“华夏第一钢村”。
2000年左右,国有集体资本改制大潮席卷而来。“要是彻底转制,我们永联村的公共建设怎么办,村民怎么办?”吴栋材对永钢干部说,“我不仅是企业的董事长,更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要对村民负责,要给村民一个交代。”吴栋材老书记坚持给村集体留下了25%的股份,为村民的共同富裕打下坚实基础。
村子发展,要留下股份,还要招来人才。吴栋材打起二儿子吴惠芳的主意。在父亲的动员下,2005年,原南京军区第一集团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吴惠芳,这位从军25年的老兵,脱下军装,回到家乡永联,驰骋乡村振兴的新“战场”。
他提出“铸魂引航”,实施“六化三抓”:居住方式城镇化、生产方式产业化、就业方式多元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管理方式规范化、收入方式多样化,抓教育、抓文明、抓公益,带领村民探索共同富裕之路。
吴惠芳被村里人亲切地称为“小吴书记”。他推动建设江南农耕文化园旅游项目,让100多名年龄偏大技能偏弱的村民就业增收;建设农民创业园、美食一条街,同等条件下永联村民优先租赁;投资超亿元,建成设施一流的村小学,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享受优质教育;筹资新建了占地5667平方米的社区卫生院,与市中医院共建科室、共享资源;书画社、美术馆、永联文体馆等文化场所,让村民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与丰富的文化生活。
“只要能把我们村并入永联,哪怕是睡在炼钢厂的烟囱底下也行。”外村人羡慕永联的一句玩笑话成真了。2009年,永联将5个村子宅基地和耕地流转用于发展现代农业。原东华村村民虞忠妹家拿到2万多元赔偿费,分得一套140平米产权房,以每平米500多元钱买了下来;适婚女儿分得一套153平米的大房子;公婆住进了80平米的老年公寓房。
永联造富模式造福周边。在实施多年农村家庭文明积分的基础上,永联村搭上数字乡村建设“快车”,打造全国首个村域数字乡村信用平台。眼下吴惠芳正忙着筹备一件事:和其他村庄在基层治理上联合联动,惠及大众。“让好人量化,同时赋予信用等级。”老百姓可以享受对应的商品折扣、文体活动等福利,比如1分钱喝咖啡、免费看电影等等。与此同时还能享受信贷优惠等金融支持。
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永联,江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处处孕育着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