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江海大地生机盎然。在江苏省启东市,一批青年人,带着新理念、新技术投身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双向奔赴”。他们躬身稼穑,钟情科技,在父辈耕耘过的土地上培育现代农业新苗,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朱泉宇(左)在田里。(受访者供图)
智慧赋能,学子返乡创新农业形态
在南阳镇乐庭村嘉禾力农业公司的种植基地,现代化大棚整齐排列。总经理茅赛赛轻点控制系统,棚内补水补肥设施精准运作。这位曾拥有城市高薪工作的年轻人,选择回归乡土。“让更多人吃上健康蔬菜”的初心,让他毅然投身农业。
创业之路充满挑战。跨行创业初期设施抗风差、产量不高,甚至因观念差异与父辈产生冲突。但茅赛赛坚持“既要种好地,更要看市场”,深入调研后投资400万元建成南通首家规模化水培蔬菜基地,引入物联网智能管理。成功试种10亩小番茄后,他又敏锐拥抱互联网拓宽销路。从白领到“天天在地里跑”的新农人,变黑的肤色是他扎根土地的青春勋章。
学习驱动,职业农民开辟产业新路
东海镇星生代家庭农场的西兰花喜获丰收,负责人吴昊却忙着总结种植经验、计划外出学习。“边学习边创业,如今还要时时刻刻学”这位曾经的车间工人坦言。
2013年看到农业机遇,吴昊毅然投身农业。缺乏经验的他初期遭遇品种选择不当、价格波动等困境,但他虚心求教,日夜摸索。通过引进新品种、扩大规模,他的西兰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
吴昊对农业机械情有独钟,精打细算的笔记本记录着每笔投入产出:无人机作业效率是人工20倍以上。他的农场被评为多级示范农场,带动众多村民增收。始终保持“下田”和“学习”习惯的吴昊认为,只有用新知识武装头脑,才能应对新挑战。
跨界传承,“农三代”谱写集约新篇
合作镇高标准农田里,27岁的朱泉宇熟练操作无人机进行飞防作业。他已是当地知名种粮大户,执掌4000亩粮田的锦荣家庭农场。
朱泉宇大学学的是机电一体化专业,跟种田完全不搭边,回乡种地不是他最初的梦想。但2018年秋天,享有“全国种粮大户”称号的爷爷朱锦荣突发急病离世,父亲生意在身,有意让儿子接续爷爷事业。面对2600多亩即将秋收的庄稼,特别是长辈们期待的目光,朱泉宇果断“拾”起了爷爷交下的接力棒。
“定要学爷爷的闯劲,为爷爷争光。”挑起重担,朱泉宇暗下决心。他深知传统耕作局限,决心依靠机械化科学发展。5年间投资600万元添置现代化农机,实现全程机械化。他虚心学习农技,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粮食连年丰收。今年引入农用无人机后,施肥效率和精度大幅提升。“越来越像个种田人”的称赞让他自豪,带动乡亲共富是他的新目标。
初心弥坚,农技员探索服务新路
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里,农技员彭鹏刚审核完企业申报材料。这位从安徽来到启东的园艺专业毕业生,十年如一日扎根农业服务一线。从技术推广到产业化发展,他笑称“哪里需要往哪搬”。
他将心血倾注“四青作物”产业提质,从技术指导到品牌推广事事亲力亲为。在他和同事努力下,启东获评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他还探索“休闲农业+”多元模式,成功策划精品旅游线路,提升农旅产业知名度。多项省级荣誉背后,是他服务“三农”的炽热初心。
启东团市委高度重视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力军作用,下一步将持续搭建平台、优化服务,深入实施乡村振兴青春建功行动,吸引更多青年知农、爱农、务农,帮助他们在广袤乡村施展才华、实现梦想,共同描绘“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澎湃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