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是我们党长期以来注重在实践中特别是在基层一线培养锻炼干部的具体举措。根据中央组织部相关要求,每年有数万名选调生下沉到基层一线“蹲苗”历练。
选调生到村任职两年,正是他们成长过程中“扣好第一粒扣子”的关键阶段。走出校门、走进农门,如何适应基层、了解村情?怎样发挥个人所长助力乡村发展?两年在村时光,又如何持续“拔节生长”?本期村头板凳会邀请江苏省常熟市3位(曾)到村任职选调生,听听这几位新老“同学”如何将2年基层经历,锤炼成受益一生的宝贵经验。主持人:朱秀霞
嘉宾:
钱以临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张啸天 江苏省常熟市琴川街道新厍村党总支委员
杨雨洁 江苏省常熟市辛庄镇合泰村党委副书记
主持人:3位到村任职阶段不同,但刚到时都闯过了一些难关,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哪些?
钱以临:我是2015年8月到辛庄镇常南村工作的。当时最大的难关是“交流关”。作为基层工作新人,我和村民讲土地流转、人居环境整治等政策,讲得口干舌燥,他们却像听天书。那时我才明白,和老百姓打交道是门大学问。于是我就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做调研,坚持从村里实际出发,用群众听得懂的话、行得通的办法推动工作。
钱以临 (常熟市委组织部供图)
张啸天:我今年8月到村任职期满。刚来时最大困难,是和村民的距离感。他们觉得我就是个来“镀金”的外人,很难交心。“闯关”靠的是“真心”。我通过日常走访,收集村民反映集中的“关键小事”,积极协调解决。大家慢慢觉得“这小同志是自己人”,有啥事儿也愿意跟我聊了。
杨雨洁:我刚到村半年。融入村里第一关是学会说“村里的话”。这不只是听懂方言这么简单。以前在机关更多是钻研业务知识,现在到了村里,要熟记老百姓各种急难愁盼,掌握相关专业政策,还要走村入户了解实情,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能落实,才能逐步积累起老百姓的认同感。
主持人:在村时是怎么利用个人所长和专业技能等做好工作的?
杨雨洁:我所在的合泰村所属的辛庄镇是“干部下沉、数字赋能”试点乡镇。我运用之前在机关的工作经验,一方面细化落实网格化治理要求,合理分配力量,搭建“村干部包联+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治理架构,开展常态化干部走访,收集社情民意;一方面积极协调党建共建资源,制定“网格学院”服务菜单,将20多项高频服务精准输送至网格,以“面对面”“走上门”的暖心服务密切党群关系、夯实治理基础。
张啸天:在村期间,我充分运用之前在市委组织部党建岗位积累的工作经验,协助村党总支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组建朱家坝自然村党支部,联合爱心企业开办街道首家“海棠里”邻里食堂。此外推出“海棠积分 善见花海”美德林项目,设计“德善积分”体系,开发数字化管理系统,对积分领先村民提供个性化文艺展演服务,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主持人:在村的工作锻炼了哪些方面的能力?
杨雨洁:这半年让我对基层党建有了更深的理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关键在于“因时因势”,也就是抓住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重难点和时代趋势。但这需要大视野、大格局,对我们年轻选调生来说有不小的难度,所以要注重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力量。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党建工作中,既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党建工作改革创新的必然要求”,深刻指出了数字赋能党建的重要性。我们抓住镇级“善治辛庄”一体化指挥平台建设契机,开发“空中网格员”功能,利用搭载AI探头的无人机定期对毗邻区、楼顶、水域等传统“治理盲区”进行巡查,自动识别常见治理问题、定位所属网格并推送相应工作人员处置,把更多人力从“跑腿”中解放出来、投入到“面对面”群众工作中。
杨雨洁 (常熟市委组织部供图)
主持人:两位到村任职已结束的同学,最想和“新同学”分享哪些工作感悟?
钱以临:群众利益无小事。刚到村里时,我也不理解,为何宅基地边界纠纷等“鸡毛蒜皮”的小事会反复发生?后来我逐渐领悟,这类问题既有历史遗留、权属不清的因素,又有因沟通不畅导致的情绪对立,背后其实关联着村民最切身的权益。群众要的不仅是结果,更希望有参与感、被尊重。因此,做群众工作不能光“劝和”,而要俯下身来耐心倾听,从一盏灯、一条路、一口井、一片地等细节中读懂需求、找出症结、汲取智慧。
张啸天:一定要为群众办实事。刚参加工作时,我也觉得党建工作有点“虚”。但到村后的实践让我认识到,“虚功”不能“虚做”,而应当“实做”。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我们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深度融合,让老人能按时吃上热饭,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让孩子们有地方能安全玩耍……这些变化让村民真切感受到,党建不是墙上的口号,而是家门口的便利、生活里的温度。群众的笑容,就是对基层党建工作最好的肯定。
张啸天(中) (常熟市委组织部供图)
主持人:在村时光,对后来的工作和个人发展有啥影响?
钱以临: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在村时光,是我理解“村”这个中国治理最基础单元运作逻辑的启蒙课。它让我明白了“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路径。
如今,作为镇长主持政府全面工作,我始终坚持“最后一公里”的基层视角。在统筹谋划时,会设身处地考量政策任务下达后村级层面的实际承受力与执行空间。制定全镇规划、部署重点工作时,会充分考虑各村基础条件、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差异,避免“一刀切”。在资源配置上,深知村级资源有限,着力推动镇级资源下沉、服务前移,切实为村级减负赋能。既算清让群众看得懂、能受益的“明白账”,也算清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民生账”。在沟通协调中,体谅村干部“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难处,主动听取意见,尊重基层首创,并在镇级层面协调解决村里难以突破的瓶颈。这份源自实践的理解和共情,成为我提升基层治理效能、更好服务群众、推动乡镇高质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通讯员 钱韵娅 本报记者 朱秀霞 实习生 魏昕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