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磊(中)到村走访调研。(花家村村委会供图)
一阵秋风掠过花家村,村口老槐树的叶子簌簌落下几片。去年初秋刚来江苏省靖江市季市镇花家村时,这棵树还没抽芽,我还是个看着村路地图、连“东头菜园西头塘”都要反复问的“外来客”。如今,一年过去,那些曾经陌生的乡音、难记的村路,都已深深印在我的心里,我也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长为村民们的“贴心人”。
刚到村,我就迎来了一场“摸底考”。上级“四不两直”检查临近,流动党员信息汇总、新发展党员材料核实等工作接踵而至。村“两委”会议上,大家讨论的“土地流转的遗留问题”“低保户的医疗诉求”等内容,对我来说既陌生又棘手。为了尽快熟悉村情,我跟着村干部走家串户,在田埂上看水稻长势,听农户说收成难题;陪村民在村口槐树下唠家常,把“党员户分布”“村民急难愁盼”一一记在本上、刻进心里。
记得第一次独立整理流动党员档案,反复拨打电话,终于联系上在外务工的党员小王时,他一句“没想到村里还惦记着我”,让我猛然醒悟:“基层工作从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把‘陌生人’一个个拉进‘同心圆’。”
今年年初,村里的各项工作进入了“攻坚期”,我也从“协助者”转变为“牵头人”。村里的农产品预制菜及冷链仓储物流项目要启动物资配送招投标,我主动承担标书修改与整合工作。
改标书的那几天,我抱着政策文件“啃”,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配送标准看得我头大,村书记看出了我的焦虑,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别着急,慢慢来,标书这东西就是要仔细核对,你认真点肯定没问题。”
有了书记的鼓励,我更有动力了。每一个“预算金额”“交货期限”我都逐字核对,生怕错一个数字。我把标书打印出来,对着政策一条一条勾,确认至少三遍才敢把文件发出去。后来听说标书顺利通过审核,项目进入招标阶段,我突然觉得,那些熬夜奋斗的日子都值了。
看着这个项目一点点推进,我仿佛看到了花家村未来的发展蓝图:农户自家种的菜、养的畜禽,通过冷链物流能送到周边城市的商超货架;项目建成后还能带动村里闲散劳动力就业,在家门口就能有稳定收入;村集体有了持续增收的渠道,就能把更多钱用在修路灯、整村容上……想到这些,我比村民还先高兴几分,这不仅是一份标书的成功,更是花家村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开始。
转眼又到秋天,我和花家村一起,也迎来了收获的季节。这一年里,我经历了很多困难和挑战,但也收获了很多成长和感动。我学会了如何与村民沟通交流,如何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如何在基层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花家村教会我的,不只是怎么干基层工作,更是怎么当基层人——不站高处“指手画脚”,而是蹲在田间“换位思考”;不追求“轰轰烈烈的政绩”,而是办好“柴米油盐的小事”。未来,我还要在这片土地扎根,把更多“群众盼”变成“放心办”,让花家村路更顺、景更美、人更富,让青春在基层沃土里绽放更实的光芒。
江苏省靖江市季市镇花家村党支部副书记 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