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辉煌 村宝之光丨辽宁小平房村:“辽西第一村”的三次抉择
2024-09-06 09: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小平房村俯瞰。(小平房村村委会供图)

  有的村名承载着村子的历史记忆,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万寿街道的小平房村就是如此。

  “过去村民们都住在低矮破旧的平房,喝辘轳提上来的井水,一年四季为吃穿和烧柴发愁,和村名老贴切了。”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钱学余回忆,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的困扰,让许多村民搬走寻出路。20世纪90年代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过去有多艰难,如今的生活就有多可贵。2023年,小平房村总产值5.2亿元,村集体经济收入120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3万元,村集体拥有固定资产3.5亿元,先后获“全国文明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多个国家级荣誉。

  从昔日的贫困村到如今名副其实的“辽西第一村”,钱学余是见证者,也是改革先锋。在他看来,小平房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因为经历了三次成功的抉择,最终建立起了今天“三产融合发展”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小平房村山多地少,农业生产条件很差,靠种庄稼无法摆脱贫困,产业发展是唯一的出路。”1991年,在外经商的钱学余受到组织感召,放弃蒸蒸日上的事业,回到村里担任村干部,怎么让小平房村脱贫致富,他费了很多脑筋。

  1993年,钱学余瞄准村里的铁矿资源,萌生了建铁选厂的大胆设想。为办理建厂手续,钱学余经常骑着自行车往返几十里路,到乡里、县里去跑手续。缺资金,他就发动村民集资,并带头拿出了家里的全部积蓄。他还跑到厂家,争取到厂家破例赊的铁选设备。从春到秋,他天天守在工地上,当年各矿点卖出的矿石比上一年增加了1倍,村里也提取了2万多元的管理费,还清所有欠款。

  2000年,村办企业产值达到了2000多万元,实现年利润50多万元。当时,村办企业开始改制,摆在钱学余面前的选择有三:一是实行股份制,二是对外租赁,三是由个人出资买断。钱学余经过深思熟虑后,认为这三种改制模式都不适合小平房村。

  “大河没水小河干,大河有水小河满。只有集体经济壮大了,百姓才能真正富起来,小平房的资源必须由全体村民共享。”他顶着巨大的压力守住了集体的资产,维护了全村人的利益。到2005年,小平房村的集体企业由一家发展到五家,集体经济不断壮大。

  2004年,在钱学余的推动下,小平房村开始未雨绸缪实施绿色转型,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特色产业。他们率先实行土地“返租倒包”,开启土地流转新尝试。

  “返租倒包”为农业集约化发展和规模化发展奠定基石,从2004年开始,村集体陆续将承包田从村民手中有序流转到村,经统一治理后,用于发展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经营。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土质和气候条件,全力打造以南果梨、生态小麦、富硒小米、中药材为主打产品的特色产业,通过与科研院所合作,筹建了辽宁秀源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生产梨汁、梨酒等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村里与农民收入双赢。

  一产蓬勃发展,“接二连三”便是顺势而为。时代的发展让钱学余意识到,旅游业是未来村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依托环境优势,有了资金支撑和发展,小平房村聘请专家对天秀山森林公园进行总体设计。2009年,天秀山森林公园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

  当了34年的村书记,钱学余荣获过全国劳动模范,当选过党的十八大代表,但他对小平房村发展的激情与干劲,仍然一如当年,“2024年,村里计划投资1个亿开发农业产业园,新建米面、药材等加工厂,新上啤酒白酒生产线等工程项目。而且小平房村要抓住趋势风口,进入直播电商领域,力争到今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000万元!”

  本报记者 华贤东 通讯员 郭永杰 实习生 张媛

责编:马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