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是我国东北地区唯一既沿边又沿海的省份。近年来,辽宁省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通过忠诚筑边、组织固边、发展兴边、合力稳边,在祖国东北边疆绘制出一幅“产业兴、边疆稳、百姓富”的壮美画卷。
海浪见证,65载薪火相传守海疆
秋天的海风已经有了寒意。晨曦中,郭娇如往常一样,与“三八女炮班”的战友们在黄海深处的小岛上进行操炮训练。
这里是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海洋岛镇,是中国黄海海域最远的海岛,自古以来就是战略要地,素有“黄海前哨”之称。1954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长山群岛,成了第一代守岛人。
从长海县主岛乘船出发,一个半小时便抵达海洋岛。沿着海岸线一路向上,翻过盘山路,就看到张家楼哨所——这里是“三八女炮班”的诞生地。
上世纪50年代末,驻岛部队在张家楼设立哨所。哨所官兵与当地仅有的8户居民同生产、同战备、同执勤,结下了深厚情谊,被亲切地称为“渔村第九户”。
为巩固海防,驻岛部队计划组建民兵炮班。当时岛上男性多外出务工或出海捕鱼,张家楼生产队的5名渔家女便挺身而出,组建了“三八女炮班”,她们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24岁,3人已是孩子妈妈。她们用柔弱的肩膀扛起守卫海防的半边天。
今年,是“三八女炮班”成立65周年。炮班成立之初条件艰苦,地无三尺平,风无三日宁;白天兵看兵,晚上数星星;家信隔月读,日报按周送;淡水贵如油,吃菜在梦中。65年间,母传女、姐传妹、嫂传姑,炮班完成了14代成员的接力,“三八女炮班”成为岛上居民为国戍边的精神坐标。
“我的姐姐曾是女炮班的一员,小的时候看她英姿飒爽,我很向往。”2013年,在外工作的郭娇接到邀请,毅然回乡加入女炮班。
听说走出海岛的女儿回来了,还入选“三八女炮班”,郭娇的父亲郭振福既欣慰又心疼。开始训练了,郭娇很快就变得又黑又瘦,常常晚上七八点才能回家。父母亲总是默默地为她热好菜饭,洗净那套唯一的训练服。
有了孩子之后,郭娇更理解了父母的感受。2015年,女炮班离岛参加实弹演习。任务结束后,郭娇第一时间给女儿打去了电话:“我这么长时间没回来,想不想妈妈?”女儿答道:“想,但我知道妈妈在做光荣的事。所以想你的时候,我就趴在你的枕头上,闻妈妈的味道……”
多年来,“三八女炮班”配合守岛部队巡逻演习近2000次,两次荣获集体二等功。辽宁省持续选优配强边境村(社区)“两委”班子,培育了442名边防退役军人、边贸产业“经理人”等后备力量,打造党性强、敢斗争、善治理的基层干部队伍,郭娇也成了其中一员。
如今,郭娇担任海洋岛镇西帮村党支部副书记,扛起了强村富民的责任。而过去“一手拉渔网,一手拿钢枪”的“三八女炮班”,成立了新的志愿服务总队,参与海洋岛的环境治理、政策宣讲,为海岛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我们把‘三八女炮班’的精神融入到每一次志愿服务中,让党旗在新时代的战场上高高飘扬。”郭娇说。
硕果满枝,边境线上书写致富篇章
辽宁省南临黄海和渤海,东南与朝鲜接壤。丹东市是全国唯一主城区坐落在边境线上的地级市,边境一线的居民20多万人。游客们都说,这里“繁华得不像边境。”
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在丹东的边境乡村随处可见。清晨的鸭绿江畔静谧祥和,宽甸满族自治县虎山镇虎山村的蓝莓大棚里已经人影攒动。30岁的刘中恒娴熟地修剪枝叶:“去年这两个大棚收入20多万元,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虎山村的振兴故事始于10年前。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海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下了第一片蓝莓。因为经营得当,不到两年便赚了钱,村民们越看越服气。后来,村党支部推出“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村民们纷纷加入。如今全村共有150栋蓝莓大棚,村集体仅大棚租金年收入就达32万元,蓝莓成为村里致富的金果子。
“村支书给我们算过账,一个大棚管理得好,能有30多万元收入。在村里就能赚到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数据显示,近3年,辽宁省边境农村新发展党员700余名,35岁以下占56%,为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越来越多像刘中恒这样的年轻人选择回到家乡,在边境线上实现人生价值。
吸引年轻人返乡,虎山村不仅仅靠蓝莓。“咱们村挨着G331国道和景区,村里人基本都在村里工作生活。”王春海表示,过去年轻人即使愿意回来,村里也没有适合他们的活干,只有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才能为返乡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光发热的机会。
王春海指向党群服务中心对面新开发的房车营地,“每个房间配上水电桩等设施,环境整洁,60元一晚的价格很实惠,游客都非常满意。”
多元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也贯穿于整个辽宁省兴边富民的过程。
丹东市宽甸县长甸镇河口村,是抗美援朝出征地之一。1950年,毛岸英正是从这里跨过鸭绿江,留下了在祖国的最后足迹。
在河口村毛岸英学校里,三年级以上的小学生,都会多学习一门红色教育课,每年村里还会选拔10名学生担任毛岸英纪念馆讲解员。英雄远去,但这片土地红色基因永存。
据河口村党总支书记郎显琨介绍,全村1.5万亩燕桃种植基地年产值达1.3亿元。依托毛岸英纪念馆、河口断桥等红色资源,全村共开了1600多个农家院,一半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红色旅游与特色农业两条腿走路,既轻快又稳当。”郎显琨表示,接下来他们将注重产业链延伸,“比如建设冷库储藏鲜桃,实现错峰销售,卖出更好的价钱。”
边民富则边境稳,边关兴则边防固。辽宁省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边境党员带领村民建立了1.6万个共富责任区,党组织领办合作社1032个,带动村集体和村民增收近5亿元。
智慧织网,党政军警民共守千里边关
“在我们这里,每家都是哨所,人人都是哨兵!”宽甸县振江边境派出所副所长王曌哲的话铿锵有力。沿着G331国道一路向北,沿途村民院落中飘扬的国旗红得耀眼。
“这里地处辽东第一哨,辖区边境线长,光靠我们的警力远远不够。于是我们探索出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的联动联防机制。”王曌哲介绍,该机制由乡镇街道党工委牵头,整合村社、公安边防、驻地单位力量,推动组织联建、信息联通、治安联防。“目前振江镇的近百名护边员参与联防工作,既保障了边境安全,又不耽误日常生产生活。”
放眼全辽宁省,边境治理已进入海陆一体网格治边的时代。全省划分数以千计的边海防网格,研发了渔船管控、联防指挥、边境监控智慧平台,实现“探头站岗、鼠标巡逻、卫星定位”,相关信息可第一时间感知上报。
智慧赋能让边境治理与服务焕发新活力。振江边境派出所辖区布设探头,实现全域智能监控;村民家中的“一键报警”装置直连警务平台,被老百姓称为“炕头上的110”。
“边境线是国家对外展示的窗口,我们生长在这里,就要把这扇窗口擦得亮堂堂的!”王曌哲说。这是无数戍边人的共同心声。
从鸭绿江畔到黄海前哨,从巍峨群山到辽阔海域,鲜红的党旗映照了奋斗与希望。在这片英雄土地上,新时代的戍边人用实干书写乡村振兴新篇,以忠诚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本报记者 华贤东
通讯员 安邦 孙巍巍 范瑞轩

大连市长海县海洋牧场。 (辽宁省委组织部 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