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快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见到实效,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积极推行“小田并大田”改造工程,以大佘太镇佘太村为试点,打造“小田并大田”示范点,实现节水增效、农田增量、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为破解农业节水瓶颈,佘太村党支部按照规模连片、整体推进建设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试点范围,成立由镇村党员干部为组长和成员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为试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我们给村民算了一笔账,过去的耕地东一块西一块,浇水、施肥、除草、打药要来回跑,费时费力,现在散田变整田,方便管理,耕作成本也降下来了,每亩总成本能降低60元左右。”佘太村党支部书记张泉龙说。
佘太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动员全体党员、种植大户开展入户走访,同步开启线上答疑。“线上+线下”配合,围绕村民们的并田顾虑、互换协商不一致、利益冲突、用水矛盾等进行调解,让村民由“要我并田”变为“我要并田”。截至目前,佘太村头份子组189户农户,采取地块“肥瘦”搭配的方式,把不同等级的土地分配到户。
“并田后,我家之前的6块地成了一整块,增加了亩数不说,按今年每亩1600元的价格把地都流转出去,收益也增加了。”看着改造后的田地,党员王继先很高兴。
在做通群众思想工作后,佘太村以“支部+农户+分配”的生产联合经营模式,将原有的4500余亩小块耕地集零为整,统一平整田垄,合并成4800余亩的大田块,并按机电井位置将“大田”划分为6大区域,设置区域组长,负责统一管理,进行集中流转、标准化种植。通过科学种植、现代化管理,做到农业节水控水、提高粮食产量、解放村民劳动力,壮大集体收入。
“以前用水一亩地一般得用12个小时,通过‘小田并大田’方式,浇水亩用时平均不到6个小时,真正达到节水增效增值的目的。”大佘太镇人大主席、包村领导闫向东介绍。
规整土地的同时,佘太村改善了田间的水利设施,以此缓解灌溉高峰期供用水矛盾,并通过调整滴灌带布局,12套水电双控设备平均为4800余亩耕地进行浇水施肥,分担作业压力,较“散田”浇灌每亩可节水约60立方米,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目前,4800余亩耕地已全部流转,主要用于种植青贮玉米、高粱、辣椒等相对节水的作物,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实现地下水资源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下一步,乌拉特前旗将以大佘太镇佘太村“小田并大田”改造工程为基础,挖掘深度节水控水的新举措、新成效,推动农田向“优质、集中、连片”转型,助推全旗农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