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李进海(左)在困难户家中走访。
“立下愚公移山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句话,是宁夏教育厅驻西吉县震湖乡李章村“第一书记”李进海的扶贫工作宣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4年,李进海被组织选派到李章村担任“第一书记”。李章村地处“苦甲天下”的国家六盘山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核心地带,村里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态脆弱,经济发展缓慢。第一天下村,一场小雪冻得李进海彻夜难眠,既让他感受到了这里艰苦的环境,也让他明白,未来两年需要付出很多。“要在这里当好书记、搞好扶贫,第一堂课就要学会适应环境。”李进海在日记里写道。
通水修路得民心
常年干旱、吃水困难,是李章村祖祖辈辈的难事。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吃水难题,李进海深入农户家中调研,了解本村地下水的情况,并给教育厅作了汇报,希望“娘家人”能搭把手为李章村建水井。教育厅领导了解情况后非常支持,机关上下节约开支,从办公经费中拨出25万元。
资金有了,在哪里选取打井点又成了难题。由于李章村村组比较分散,在选点上村民有较大分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天天深入农户家中做思想工作,挨个谈心、逐户动员,终于形成共识:六个村小组各打饮水井一口。机井喷出清澈的井水那天,村民个个笑逐颜开。第二年,为了彻底解决百姓饮水问题,在水利局的支持下,李进海积极协调4万元资金,通过打井建储水池的方法,把自来水压到每一户村民家中,村民幸福地说:“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李章村自然村社多,农户居住分散,山大沟深,道路崎岖。为解决困扰村民多年的出行难问题,李进海多次协调县交通局,对5.2公里的村级公路进行硬化,并动员村干部带头出工出力。在李进海的带领下,那段时间大家肩挑手抬,人人累脱一层皮,可看到孩子们雨后不再踏着满是泥水的鞋子进校园,李进海心里说不出的开心。
这两件事,奠定了李进海在村工作的基础。“村民从一开始带着疑惑的目光看我,到后来亲切地拉着我的手唠家常,我知道,自己渐渐走进了百姓心里。”李进海说。
文化教育润民风
来到李章村一段时间后,李进海发现,村里教育水平偏低、基础设施落后,如何提高教育水平,李进海开始动起脑筋。
在教育厅领导的支持下,先后为李章村筹集资金近80万元,用于硬化校园道路、修建围墙、公共厕所等。为学校配备了会议桌、电脑、打印机、体育器材,还安装了信息化远程教育设备……目前,李章村教学点已成为震湖乡最好的乡村学校,看到孩子们无邪的笑容、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李进海很开心。
如何增强村里的文化氛围?李进海想到了建文化广场。但这个建议一提出来,不仅遭到了村民的反对,连村干部也不能理解:“饭都吃不饱,要那玩意干吗?”“有修文化广场的钱,不如给村民发些米面油。”面对这种情况,李进海积极给村干部讲道理:“文化广场是老百姓聚会的地方,可以通过它来凝聚村里的活力。”他天天磨嘴皮、赔笑脸,给村干部、老百姓一个一个的做工作。工作做通后,又找人设计图纸,协调村民参与施工,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0余万元,硬化文化广场300多平方米、栽植绿化树600多棵。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文化广场建起来了,村民精神生活丰富起来了,个个脸上笑开颜。村民蒙建吉说:“通过李书记这两年的帮扶,村容村貌变了样,老百姓的脸上也有了笑,真感谢他。”
为了帮助村民致富,李进海深入农户家中找出路,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脱贫攻坚作战图”,并融资40多万元对产业大户进行奖励,争取每年在全村培养3名致富带头人、5户种养殖大户、10户扶贫示范户。李进海还积极鼓励村民集中连片种植小秋杂粮、马铃薯和覆膜玉米;打造珍珠鸡、黑山羊、肉牛、小秋杂粮合作社,带动近100户村民增收,村民平均收入从2014年的4200元增加到目前的5749元。
“作为扶贫队员的一分子,我有一颗真诚为民的心。”2016年第一轮挂职期结束后,李进海又悄悄地写下了申请书,申请参加第二轮挂职帮扶工作。有人说他傻,李进海却说:“挂职帮扶不仅仅是为了帮村民解决一时的困难,而是要培养‘带不走的工作队’,我愿意留在村里再干两年!”
本报通讯员 张艳
本报记者 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