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市苏尔吉村书记苏生成:当村干部21年,做了3件自己满意的事
2021-09-10 10:53: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贾泓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从2000年挑起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共和镇苏尔吉村党支部书记重担起,苏生成忙忙碌碌21载,在村里完成了三件大事:兴修水利、硬化道路、发展产业。

  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2017年当选十九大代表,2021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苏生成说自己作为一个农村娃能够三次“进京”,是党和群众赋予自己的荣誉。在苏尔吉村村史馆放置了三个沙盘,分别是苏尔吉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苏生成说这个小山村是他的根,结下了说不尽的情缘。

苏生成(左)了解村里垃圾处理点建设情况。 新华社发

  啃下硬骨头 办成三件事

  置身苏尔吉村,房屋错落有致,花坛内鲜花绽放,马路上不时有轿车驶过……让人忘却自己身在山村。

  “当了21年村干部,做了自己满意的三件事,第一件是修水利,村里实现了节水灌溉;第二件是修路,全村硬化道路达20多公里;第三件事是发展产业,从一个没有产业的村发展成为蔬菜产业大村。”苏生成说得云淡风轻,可每件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3元钱,一个印。”苏生成接手村书记时,交给他的只有这点东西。“当时耕地浇不上水,就带领老百姓到山上清理水渠,水渠倒毁是常有的事。”苏生成回忆道,“一半人浇水,一半人巡渠,水库里放一坝水,到地里就只剩一股水。”

  于是,苏生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制定最佳方案,他曾经一个人往西山跑了十几次,用脚丈量水渠线路,白天跑现场,晚上绘图纸,经常工作到深夜。在上级支持下,苏尔吉村争取到田间水利配套项目,新修渠道6公里,解决了庄稼浇水难的问题。

  “传统的种植模式,村民们一年忙到头赚不了多少钱,可能还会赔钱。”经过调研,苏生成认为大规模发展露地蔬菜是最好的选择。但乡亲们祖祖辈辈没有种过蔬菜,怎能接受这个“冒险”的想法?当年,苏生成自掏腰包学习种菜技术,试种的3亩荷兰豆卖了近5000元。“产业发展第一年,村里每户党员试种2亩荷兰豆,农户们看到了甜头,第二年纷纷跟着种了起来。”苏生成说。

  现在,苏尔吉村的蔬菜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超过2000亩,品种有生菜、娃娃菜、油菜、西兰花等。村里建成了2座500吨的冷库,250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包装车间,1个育苗基地、1座2000吨交易大棚,6处蔬菜直销点,建成全省首家农村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监测站,注册了“苏尔吉牌”商标,实现了蔬菜生产、包装、仓储、销售一条龙。

  为发挥苏尔吉村的示范效应,2018年成立了蔬菜种植联盟党建示范区,组建涵盖13个党支部的蔬菜联盟中心党委,苏生成担任党委书记。示范区种植蔬菜和药材超过1万亩,实现了资源信息共享、生产要素互补。“去年,在中心党委带动下,13个村累计蔬菜产值超过4000万元。苏尔吉村集体收入达到9万元,人均收入达到10700元。”说到这里,一向谦逊的苏生成眼里充满自豪,“村里蔬菜种植大户胡延山去年种植蔬菜80亩,产值达到40多万元。”

  蔬菜种好了,运不出去可不行。在区交通局的支持下,苏尔吉村所有田间道路都进行了硬化。“柏油路上跑汽车,观景台上看风景,农家乐里庆盛世,家家传唱幸福歌”是苏尔吉村民的幸福写照。

  目标新愿景 踏上新征程

  在苏尔吉村村史馆代表未来的沙盘上,规划了居住区、民俗展示区、蔬菜加工区、生产发展区、停车区等多个功能区。“这是我们的远景目标。”苏生成并不满足于现状,他要将苏尔吉村建设成为家富、村美、人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有限的耕地制约着苏尔吉村蔬菜产业的发展,苏生成认为,突破瓶颈,必须拓宽思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

  他带领村班子多方考察学习,瞄准了发展乡村旅游的新路子。依托农耕文化,规划建成了观景平台、农耕文化园、花圃等乡村旅游景点,修建购物亭15处,硬化观光道路8.7公里,建成“乡愁”主题农耕文化展示馆,连续4年举办苏尔吉高原蔬菜采摘节和农民丰收节,累计接待省内外游客4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0多万元,打响了乡村旅游品牌。

  在苏尔吉村“移风易俗红黑榜”上,婚事丧事简办、配合环境卫生整治的村民上了红榜。苏尔吉村在全省率先试行农家庭院卫生评比,设立红黑榜,在相互评比中培植良好的村风民风。

  “为了第三个沙盘上的愿景早日实现,我将牢记初心使命,以清零心态,踏上新的赶考路,建功乡村振兴,争取更大光荣。” 苏生成说。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