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变成 “红票子”,腰包撑起好日子
2025-07-11 16:15: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晨露还挂在茶尖上,陈秀兰的手指已经在茶树枝头翻飞。“你看这芽头多精神!”她捏着两片嫩绿的叶子笑盈盈地说,“荒地变茶园,咱在家门口摘茶叶就能挣钱,娃娃放学回家能瞅见,老人头疼脑热能顾着,踏实。”这位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花滩镇大理村的茶农,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这片飘着茶香的山坡,几年前还是“守着薄地饿肚子”的穷窝窝。靠一杯红茶,大理村“翻了身”: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入破了百万元大关,1000多人在家门口挣到了工钱。昔日的贫困村,成了雅安山区响当当的振兴样板。

  “咱村的茶,得成老百姓的‘绿色银行’!”大理村党总支书记马先兵在村“两委”会议上的话像团火,把村班子的劲头全点燃了。镇党委掌舵,大家拧成一股绳,包村干部划桨,村支书盯着干,党员们往前冲,“集体+农户+公司”的联营模式很快搭起来了。

  为了做出不一样的“茶文章”,22个村组干部和致富带头人揣着干粮出了5趟远门。大理村驻村第一书记石月霞翻着考察笔记笑,“不光学了炒茶手艺,连茶旅融合、包装营销都摸得门儿清,回来脚底板还沾着泥,就急着往地里钻。”

  要说这茶苗能扎下根,全靠村干部磨破嘴皮。“土地入股,每年每亩先给500块保底!”挨家挨户敲门时,这话最能让村民动心。600亩高山红茶基地就这样从荒坡上“长”出来,还套种了260亩大豆,春摘茶、秋收豆,一田能收两份钱。中央和省级财政的100万元资金及农信社的95万元贷款都投下去,茶园边上修起了茶粮复合园,2020年至今,光这一项就给村集体挣了240多万,还拿了72万市级奖补。更让人欢喜的是,900多万元投在路上,20多公里弯弯绕绕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卡车能直接开到茶园边,2563名村民出门不沾泥,3000多亩茶叶、2万多亩林木再也不愁运不出去。

  茶苗长起来,管护得跟上。村里把茶园切成83个格子,每个格子都有个党员当“网格长”,再配上12名村民当“看护员”。“张叔,这片该除草了”“李婶,芽头别掐太狠”……田埂上天天能听见这样的招呼。茶农都懂:“管得细,茶叶才长得俊,咱的‘钱袋子’才能鼓得快!”

  从茶青到茶杯,大理村把功夫做在了“鲜”字上。30多万元建起的1000平米制茶工坊里,揉茶机、杀青机转得欢,刚摘下的茶青10小时就变成了条索紧实的红茶。更妙的是和文创公司联手,把茶叶装进印着山水的“滩杯”里,一杯茶卖出了翻倍价。“以前论斤称青叶,现在按套卖文化,这账算得过来!”负责包装的大姐边贴标签边乐。

  好茶还得有人识。“花圆理”的商标一注册,四川塔山茶业的订单就来了;网红“背二哥”背着茶篓往直播间一站,山外的订单哗哗来;采茶比赛时,游客们挎着篮子在茶园里追着蝴蝶跑,茶香混着笑声飘出老远。2023年算起账来,自家渠道卖的茶占了四成,利润涨了三成多,真是应了那句 “种得好更要卖得好,卖得好才敢种得更好”。

  最让人心里暖的,是分“蛋糕”的法子。村两委、党员、村民代表坐在一起商量出“127”分法:10%给集体修桥铺路办好事,20%直接揣进入股村民兜里,70%留给公司接着干大事。“你看,钱生钱,利滚利,好日子还在后头呢!”马先兵指着茶园尽头新建的冷库,眼里的光比茶尖上的露珠还亮。

  站在大理村的山坡上,能看见茶垄绕着山转,村民们的笑声顺着山路飘,那杯泡在水里的红茶,正把日子染得越来越红。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张程雅

  荥经大理村“滩杯”茶。(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花滩镇人民政府供图)

责编:姜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