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队伍是带领强村富农的“领头雁”,是推动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乡村治理任务日益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成为村干部工作的常态。近年来,针对农村党组织“事务多、人手少”“难题多、办法少”“付出多、激励少”的问题,山东省淄博市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凝聚治理力量、提供智力支持、激发干事动力等措施,为村干部减负赋能,让他们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干实事、出实绩上,着力破解村级“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从“体力”上减负,让村干部腾出手脚干大事。“小马拉大车”很吃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缺人手。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和基层民主政治发展,村民对村集体依赖度明显下降,不少地方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如何动员群众参与村级事务和乡村治理成了一个重要课题。对村干部而言,管理上的任务已十分沉重,再拿出大量时间投入到环境整治等耗时耗力的具体事务中,会明显感到“体力”不足,甚至影响了整体工作效率。2020年以来,淄博市创新推行“党建引领、一网三联、全员共治”治理模式,把村级党组织体系与网格治理体系融合成为“一张网”,实行干部联村组、党员联农户、积分联奖惩,建立起党员与群众积分联动、积分与激励直接挂钩的治理机制,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组织力,极大调动了党员群众参与村庄事务、融入乡村治理的热情,把村干部从繁重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实现为村干部“松绑减负”。“一网三联”治理模式推行以来,村干部腾出了手脚,有更多精力研究集体经济发展、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村庄大事,群众满意度也随之提高,2020年至2023年,全市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绩在全省分别位列第11、第6、第5、第1名,成绩逐年攀升。
从“脑力”上赋能,帮村干部出谋划策干难事。推进村干部减负,不仅要在“体力”上为村干部减轻负担,还要在“脑力”上为村干部提供智力支撑。不少村干部受限于自身眼界不宽、可运用社会资源有限等,在破解历史遗留问题、发展产业项目等方面缺思路、少办法,出现了本领恐慌、能力不足的现象。2023年起,淄博市在镇街层面探索推行“上门问事、下沉议事、一线办事”工作机制,通过“沉下去+走上前”,把村里的难事提级到镇街层面研究解决,帮助村里“授锦囊”“解疙瘩”,打造“流动式、服务型”党委政府。组织干部一个一个全部下去,一户一户上门攀亲,一村一村解剖麻雀,一轮一轮攻坚突破,搭建起常态化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实现了凝聚服务群众、培养锻炼干部、推动落实工作、夯实基层基础的有机统一。机制推行以来,全市88个镇(街道)共走访1765个村(社区)、53.92万户群众,帮办促成各类“微实事”2.6万余件、解决问题1.41万余件,帮助谋划指导发展项目1942个、完善村庄规划1100余个。
从“内力”上激活,助村干部充能鼓劲干成事。从“体力”和“脑力”上减负赋能都是“外力”,更重要的是激活村干部“内力”。今年以来,淄博市聚焦村干部干事创业劲头不足、攻坚克难本领不强等问题,以“五雁兴村”计划为载体,大力实施“头雁领航”“金雁高翔”“归雁还巢”“雏雁丰翼”“群雁竞飞”五大工程。强化动态调整,高质量开展村“两委”班子专题调研,摸清村班子运行情况,对不胜任、不合格、不称职的班子成员坚决调整撤换,激励村干部主动担当作为。强化教育引导,常态化抓好“擂台比武”,创新开办乡村振兴“实事实说”大讲堂,每2个月组织一批政治素质过硬、工作成绩突出、引领作用明显的村党组织书记交流分享治村经验,一茬接一茬推出更多组织发现、组织培养、组织成就的村党组织书记新典型,浓厚比学赶超氛围。强化激励保障,选树100名“担当作为好支书”,每年每人由市财政直接奖励1万元;以区县或镇街为单位,全覆盖落实村集体经济收益增量奖励,组织各村按不超过20%的比例,按程序从当年度村集体经营收益增量中拿出部分资金奖励村干部,去年以来累计发放奖励930余万元,充分激发了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和激情活力。
(作者为山东省淄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党员教育中心主任 王志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