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疃村位于盆子山北麓蜿蜒崎岖的山谷沟地内,南濒黄海,东西北群山环绕。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是通往行村据点和夼里村、孙家夼村据点的咽喉,是日寇下乡扫荡、抢粮的必经之路。
在海阳人民抗日斗争中,地雷战应势而生,海阳市赵疃村就是地雷战的原发地。村内现有户籍人口1914人、常住人口1058人、党员77人,村内有红色教育中心、信号山等红色资源优势,2022年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
赵疃村现存地雷战遗址主要有:赵疃村西南百米处的“月牙桥雷区遗址”,村南中部小河以北水井一带的“丁字街雷区遗址”,村中“东西大街雷区遗址”,村北“十字街牌坊雷区遗址”。遗址上,地雷炸痕至今仍清晰可辨。全国民兵英雄赵守福、孙玉敏等人的墓就在村内。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赵守福不惧生死,参加战斗200余次,用地雷、土炮、钢枪伤亡敌伪百余人。日寇曾悬赏200大洋缉拿他的人头。解放后,赵守福曾任赵疃村党支部书记,中共海阳县委、烟台地委委员等职。1950年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被授予“全国民兵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多次接见。他还先后当选第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电影《地雷战》中,玉兰姑娘的原型之一孙玉敏,也是全国民兵英雄之一。在105天的反“扫荡”战斗中,她依靠生地瓜和山泉水顽强作战,三个月里,孙玉敏用地雷炸中敌人五次,经历了近百次战斗,17个敌人死在她的手下。1970年,孙玉敏任海阳县民政局副局长,经常走进部队、学校、工厂进行传统教育。离休后,还协助有关部门整理了《海阳抗日战争歌曲100首》,在海阳大地广为传唱。
家乡的红色资源,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如何让地雷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我们的答案是:提档升级地雷战遗址党性教育基地。
首先,我们投入158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在抗日英雄故居附近,利用24间老房屋,规划建设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赵疃村地雷战村史馆,专业团队倾心打造的党性教育培训课程,已纳入全市地雷战党性教育基地。
其次,为推动教育基地提档升级,我们投入3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对信号山沿途进行了全方位绿化美化,高标打造了地雷战纪念碑和入党誓词雕塑,修建游步道3公里,整个信号山的“颜值”和内涵都大大提升。
再次,在地雷战遗址教育功能开发过程中,我们采取“教学、参观、体验”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地雷战经典事迹表演,融合新媒体技术将地雷战经典事迹进行历史重现。充分开发“地雷”的趣味性作用,设计“拉引线”“埋地雷”等相应的情景模拟,体现趣味性,设计“拉引线”“埋地雷”等相应的情景模拟,体现趣味性参观,增强游客的真实体验感,达到教育人、留住人的目的。
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英雄新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赵文欣 口述
李鲁阳 潘子怡 整理
地雷战遗址。(海阳市委组织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