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5月,上海市崇明区委组织部将25名工作了近2年的大学生村官安排到信访、综治、党群和涉农等部门,进行为期2个月的轮岗锻炼。轮岗锻炼收获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分享4位村官的心得体会吧。
李帅(左三)和农村老党员交流。
干任何工作都需要情怀和能力
建设镇浜东村书记助理 李帅
轮岗单位:崇明区信访办来访协调科
轮岗期间,我参与接访20余批,电话接访2批2人次,总结梳理来信50余封,转交办信访事项100余次。我用心观察接访过程,认真学习接访技巧,积累了一些心得。
信访不能带“偏见”
我遇到这样一位大爷,据他描述,在1984年,他们家5个兄弟姐妹继承了父母的老房,并将老房的产权分为5份。随后因规划需要,老房动迁,动迁单位按理应该根据产权对5人分别进行补偿。然而,由于张大爷的一位姐姐多年来一直居于国外,其名下的房屋一直闲置,当时动迁公司便没有对其进行补偿。张大爷便要求政府对其姐姐给予补偿。张大爷年事已高,步履蹒跚,加上讲话时情绪激动,曾几度停下喘息。
然而,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大爷的“可怜”却是表演出来的,他算是信访办的常客了,每周四领导接待日,他都会准时出现。他的信访诉求,有关部门已经做出过合理的答复和处理。张大爷的姐姐移居国外多年,未曾回家是其个人意愿,张大爷也无法联系到他的姐姐。
故意骗取同情在信访工作中屡见不鲜,信访干部接触这样的人和事多了,有可能会带上“偏见”,从而难以真心和来访者交流。所以,不带任何偏见是信访干部的基本素质,是信访接待的第一法则,更何况还有许多真正需要帮助的老百姓呢!
业务精才能服务好
信访办常驻着7个部门的职能单位,每个单位都有一名干部专职担任相关条线的信访接待。这7位同事,就是我轮岗期间的老师,他们每个人,都是精通政策的高手,从他们身上,我学到了各个条线的基本政策,也明白了熟悉政策、善用政策才能依法依规化解矛盾、解决问题。
记得有一位刚刚退休的来访者,最近发现他自己上世纪90年代在某企业工作的8年工龄并未计入社保,导致养老金少了。现在他想补工龄,社保局告知他要开具工作证明。然而,该企业已经倒闭多年,无奈之下他来到信访办寻求帮助。接待他的是人保局的胡老师,胡老师熟知政策、并且经验丰富,“分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胡老师解释,工龄认证是需要有企业主体的,现在企业倒闭了,一般流程无法解决。但据了解,这家企业当时是挂靠在某单位的,能够从这家单位找到当时的法人或者责任人,再通过企业责任人可开具当时的职工证明。胡老师的解释清清楚楚、通俗易懂,来访人听了非常感激,欣喜地离开。
对于信访干部而言,也许只是帮助来访者解答了一个疑惑,但却有可能改变来访者的生活。熟知政策、精于业务,是信访工作者的看家本领。
轮岗虽然结束了,但服务群众的职责却没有结束。从信访办回到村里,地点不同,服务的方式不同,可为民解难的职责是相同的。信访工作的经历启发我,只有怀着深厚的群众感情,不断提升自身水平,强化业务能力,才能做受群众欢迎的最美基层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