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国情调研,是选调生步入社会后的“第一课”。国情调研属于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涉及选调生、调研客体、调研对象、相关知识经验四个方面,是选调生与其余三者互动的过程。以旁观者身份开展调研,确保选调生对整个调研过程有更理性的把握,能使调研成功概率大大增加。
查阅相关资料列提纲是开展调研的基础。查阅资料是选调生对调研客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步,按照提纲开展调研有助于在实地调研中锻炼理性分析能力。好的调研提纲,是调研成功的一半。一般来说,选调生开展国情调研时所选的调研客体已经有了相关研究成果,大量查阅资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调研之前查阅资料,选调生可以对调研客体的概念、性质、内容、价值等属性有一个系统的了解,还可以分析当前调研客体总体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查阅资料,能对调研客体作一个大致的评估,判断调研客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接下来,选调生就可以列出一个系统较为完善、内容较为全面、重点较为突出的提纲。在此后的实地调研过程中,选调生就按照提纲开展现场访谈。在访谈中,若发现调研客体还有一些突出特点,就对所列提纲相应作出调整。
围绕关注重点作访谈是实地调研的关键。受限于选调生与调研对象关于同一事物的表达方式不同、调研对象理解能力不足、调研对象对相关访谈询问内容回答有顾虑、调研对象对调研客体的看法存在情绪化倾向等因素,访谈过程中要注意相关技巧。实地调研主要在选调生和调研对象面对面访谈中完成。实地调研中,访谈常见的问题有回答跑题、含糊回答、回答前后矛盾、回答不符合实际4种。处理回答跑题的常见方式是找合适机会重复提问、换一种提问方式、顺着调研对象的话往提问上转。处理含糊回答的常见方式是复述理解到调研对象表达的意思让其确认、结合其他谈话内容综合判断调研对象的真实意思。处理回答前后矛盾的常见方式是分别复述调研对象前后矛盾的话让其判断哪个是真实想法;确实不愿回答的,可以把当时调研对象的含糊状态写进调研报告。回答不符合实际往往出现在家庭收支中,常见的处理方式是通过细致核算调研对象收支找到逻辑不平衡点开展提问、通过家访观察生活日常判断收支、向熟悉的人掌握情况。
立足当地实际作判断是分析的起点。撰写调研报告时,除了陈述调研事实外,还要对一些事物作出判断。如果以现状、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板块写调研报告,问题部分就涉及到判断。判断十分重要,与事实不符合或不准确的判断影响着调研结果,有时甚至影响到政策的制定与执行。选调生一般在村上开展国情调研。对村上的判断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发展水平判断,可以参考县统计年鉴中全县发展水平,也可以参考全镇总体发展水平,还可以参考相邻的村发展水平。二是村风民风判断,可以通过阅读县地方志、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临近村的村风民风对比;开展国情调研时,要注意外界对所在调研村的称号,比如,某村是著名的秧歌村,访谈时就要有意识地引入一些关于秧歌的话题。三是因特异性而出现认识差异的判断,因收入水平、家庭因素、个人能力等诸多方面不同,同一个村子中村民对一件事情可能会有大相径庭的认识,在访谈中选调生要充分考虑调研对象的特异性。对于刚走出校门的选调生而言,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还不够深刻,对调研对象或调研客体作判断颇有难度,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判断失误乃至判断错误。要更准确地作出判断,有两项工作是必要的:对于调研对象,加大调研频度,确保对每个调研对象都有客观的了解,在撰写调研报告时选择其真实的话语和意思;对于调研客体,加大学习力度,多读相关文献资料,尽可能从横向与纵向、理论与实践方面多加学习与思考。
采取第三视角去旁观是调研的窍门。国情调研是一项理性思维由始至终主导的工作,冷静地做一名“旁观者”,是开展国情调研的适当角色。选调生在开展国情调研时,可能会看到人间百态、悲欢离合,进而产生共情心理。然而,撰写调研报告却要求客观描述和分析事物。不掺杂个人情感,这是对选调生的极大考验。在访谈中,个别访谈对象会提出一些过激观点,有些观点甚至是极端错误的;对此,选调生不能指正或打断,而是客观冷静分析调查对象产生此过激观点的原因。有一些人的经历很是特殊,他们的经历可能让选调生深感震惊、悲愤、担心、伤感,对他人遭遇的感同身受是人之常情。但是,选调生要避免受到情绪感染,才能防止写出来的调研报告出现因情绪感染而加重化描述现象,进而导致结论偏离实际。选调生学历水平高,工作积极认真,对新事物有着很高的热情,对未来充满着幻想,可以说开启了理想的钥匙。但是,社会本质上是现实的。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国情调研架起了一座桥梁。广大选调生一定要抓住这个宝贵的机会,上好从政“第一课”。(作者:中共延安市委组织部 马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