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愣头青”到“村里人”
2025-08-22 15:2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作者:苟稳超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2023年,我从延安大学毕业,成为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东风镇下凉泉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这个因泉水得名的村子 ,顶着“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陕西省千万工程示范村”等多项国省级荣誉光环,公共服务配套完善。还记得两年前初来乍到,站在村口古泉旁的老槐树下,看着悠闲下棋的老人和奔跑嬉闹的孩童, 我手心全是汗——在这个“明星村”里,我一个刚毕业的 “学生娃”,究竟能做什么?怎样才能融入?

  “小苟,你来一下。”第一天,村书记葛建军就让我下载了“陕西省防返贫监测预警平台”APP:“这个平台里有咱们全村人口、耕地、牲口数、收入等基本情况,你要真想了解村里事,得学会用脚底板丈量土地。 ”我看着 这个APP,像看着成为“村里人”的密码本。

  村委会主任杨丙科领着我开始了挨家挨户的走访。走到张钧家那生锈的铁门前,院里传来沉闷的“哐、哐”剁柴声,还夹杂着几声压抑的咳嗽。我攥着手机,指尖停在APP“张钧”那一栏:边缘易致贫户,三口人,一个劳动力,孙子在西安务工。看着“边缘易致贫”那几个字,我在门口踟蹰起来,心里直打鼓:进去该说点啥?敲门时,门缝里是闫阿姨警惕的半张脸:“这娃是谁?又登记啥?”我解释着自己的身份,她眼神依然戒备。

  后来,我经常上门,常常坐在他家炕头,听阿姨絮叨孙子西安的工作难找,诉说自己的身体情况。我帮忙提水浇菜,联系西安就业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阿姨的眼神暖了,当孙子终于传来找到稳定工作的消息,阿姨见到我就直拉我进屋坐。

  低保户年审时,我走进十组村民王亚鹏家里,看到他正在抹眼泪,原来他父亲确诊食道癌,母亲因车祸左小腿粉碎性骨折,目前在西安红会医院治疗,他和弟弟仍在上学,家庭没有劳动力和固定收入来源。听着他的家庭情况,我意识到,政策兜底就是他家的救命稻草,一刻也拖不得。 于是,我在原单位的帮助下,一次次摸底,一次次跑镇政府和民政局,终于将他家纳入了重点监测户,申请了低保、大病救助和助学贷款。

  当低保和大病救助款汇入他家的账户,王亚鹏找到我,眼里噙着泪花却努力笑着:“哥,我爸说等能下地了,第一件事就是去村委会当面谢你和村干部。”

  去年开春,村里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时,我带着农技站的宣传册挨家挨户动员 ,却在六组村民葛广玉家吃了闭门羹:“我种地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当我转身时,听见他和邻居嘀咕: “万一赔了,孙女的学费咋整?”

  当村里粮食种植协会在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示范田播种玉米和大豆时,我特意请葛广玉来田边,掏出手机打开计算器:“叔,您看,一亩玉米间作大豆,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就算豆价按保底价算,一亩也多500元。协会统一选种、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统一收割销售,种子还补贴一半,账算得过来吧?”

  葛广玉皱着眉,看着算出的数字:“那,先给我家匀点种子试试?”秋收时,他捧着沉甸甸的豆荚找到我,黝黑的脸上掩不住笑意:“小苟,我服了。这法子真中!明年我那几亩地,都交给咱村上!”

  如今清晨露水打湿裤管,我不再为那凉意皱眉,反而觉得是土地在亲切地打招呼。我依旧习惯在田埂上蹲着和老乡算账,在灶台边倾听他们的叹息与笑声。乡亲们唤我一声 “娃”,我知道自己终于不再是个外来者——根已扎下。

  苟稳超(右)向村民介绍积分超市商品。周云瑞摄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