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壶关县石坡乡苇则水村,距离县城65公里,全村版图面积2.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800亩,耕地面积365亩,总人口45户145人。
“擦亮”党建招牌,增强“战斗指数”
苇则水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一直过着贫穷的生活,饮水、医疗、住房问题重重,村容村貌破旧不堪。在乡党委的下,驻村工作队决定从擦亮党建招牌做起,增强党员的“战斗指数”。一是创建“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乡党委包村干部+驻村工作队+脱贫攻坚包联单位”四级管理网络,动员党员、干部、工作队、包联单位与贫困户“结对子”,组建常态联系微信群2个,确保脱贫帮扶覆盖不留盲区、不落一人。二是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认真开展“三会一课”,落实“四议两公开”、“三步四循环”制度,强化党员意识,购置学习资料,完善党建工作活动场所。三是开展“共产党员户”挂牌活动。为增强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主动为群众服务,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促使党员亮出身份、发挥作用、竖立品牌、展现形象,按照乡党委安排,党支部在10名农村党员家门口悬挂了“共产党员户”牌子,使党建引领成为驱动脱贫致富的最大动力。
“干亮”脱贫产业,改善“转型指数”
苇则水村因人口外迁,村上剩下的多是老年人,仍然延续着肩挑人扛的农耕习惯和传统种植方式,农业投入多收益少。一是流转土地种药材。坚持“市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成立了“世杰种养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00余亩,通过雇佣村民进行中草药种植,包括党参、丹参、黄芪等100余亩,同时发展连翘苗培育,将育苗后的连翘栽种在村周围的山间,实现了村民人均增收4000余元。2018年,投资15万元在小山上(地名)发展林下药材种植示范基地100亩,由此带动村民承包林坡发展林下药材种植,有望5年内实现户均50亩野生中药材。二是振兴乡村搞旅游。苇则水村地处大峡谷谷顶,夏季凉爽,冬季温暖,景色秀美,有丰富的谷顶旅游资源。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苇则水村修建了500多米高的“观景台”,建设了能够接纳小型旅游团队的“谷顶宾馆”、7家农家乐,修建了谷顶旅游步道,开发了小华山、透风窑、阎王鼻沿途景观,连接大峡谷旅游专线,着力打造打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重点发展了以原生态体验的主题新型农业体验旅游。三是改造民居创特色。开工上马土鸡、土猪散养,游客来这里可以吃到土猪肉、喝土鸡蛋,体验山坡拾土鸡蛋,还可以购买带土猪肉、土鸡蛋,配套室内古朴设施,以农耕文化、传统文化为特色,让游客体验乡村乐趣。
“照亮”服务盲区,提高“幸福指数”
一是整治了居住环境。落实县委政府、乡党委政府“双创八改”部署,开展了村容村貌规划整治工作,拆迁了破房,改造了危房,挪移了茅房,建设了广场,硬化了道路,栽下了电杆,拉起了网线,接通了网络,引进了有线电视,接通了自来水,建起了卫生室。路边栽下了景观树,铺下了养生草,种下了养眼花。二是提高了幸福指数。村中建有停车场、健身活动广场。残破的旧办公楼也得以改造翻新,进村道路宽敞,村中街道干净,景观大门富有特色,临街的山崖安装好了栏杆,村中的千年古树被保护了起来,13户居民实现易地安置。三是整治了空心村。分散的村民集中起来居住,村容村貌实现了大变样。大山不再成为苇则水发展的阻隔,苇则水也不再是那个远近闻名的破山村。部分贫困户搬迁到县城居住,过上了“城市生活”。四是立起了办事规章。定好风俗规,一年一孝老,处处有榜样,建立公示榜,弘扬正能量,年底凭积分,领取米面油。党员一人一个责任区,干部一人一个卫生区。群众有事找小队,解决不了到大队,实现了小事不出队,大事不出村。烦事有人管,难事有人抓。
“点亮”关心关怀,做优“人文指数”
一是全覆盖慰问。建立“乡镇领导重点走访、党员干部全员走访、驻村帮扶集中走访”机制,引导党员干部走访慰问贫困户,发放慰问金,赠送“政策礼包”,加强“消费扶贫”。二是针对性解难。针对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开展民情恳谈、座谈交流、基层夜话、实地察看,广泛听取收集贫困户的问题建议,汇总形成贫困户最关心、最突出、最紧迫“问题清单”,确保脱贫帮扶的精准度和有效性。三是多维度推进。搭建“劳务输出、结构调整”两个平台,激励和引导贫困户外出务工。加强培训提技能,开展贫困户政策理论、特色种植、家政服务、电子商务等培训,引导贫困户创办领办经济实体,激励贫困户自主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