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书记项目’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像绘本教学、心理辅导这些活动,让我们孩子长了很多见识,也解决了我们周末没法看孩子的后顾之忧。”天津市西青区张家窝镇四季花城社区的外卖员小张感慨。小张感慨的,是四季花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陈莹领办的“书记项目”,项目中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打造“爱心驿站”,为周边商户、居民和新就业群体提供公益服务。
2022年起,西青区创新实施“书记项目”,破解基层治理与发展难题。今年,全区三级党组织书记围绕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牵头领办712个“书记项目”,“抓住一个人、示范一班人、带动一群人”的牵引效应正不断转化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动能。
变“隔山打牛”为“精准服务”
“根据‘书记项目’,举办了花城故事会,大家坐在一起给社区工作提建议、出主意,还聚焦辖区商户、居民需求,建立爱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子女举办各类有趣的活动,特别受居民欢迎。”陈莹深说,“以前干工作,有时像‘隔山打牛’,自己觉得好,群众不一定买账。这几年‘书记项目’教会我们,服务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在“书记项目”创建中,西青区要求始终以解决群众实际需求和民生问题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先下后上、上下结合”方式扎实开展基层调研,精准把握社情民意,确保项目选题紧密结合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事”。
在具体实施中,强调“立项向群众征集、实施请群众监督、成果向群众汇报、成效请群众评价”,将群众感受作为衡量项目成效的最高标准。这一鲜明的需求导向,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了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动资源精准投放,避免“闭门造车”,确保项目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变“单点发力”为“全域协同”
“过去各村单打独斗,就像‘小舢板’,风浪一大就扛不住。现在我们和附近几个村抱团成立了联合党委,有难题一起想,有项目一起干。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村这几年平均每年增收142万元,底气足多了!”中北镇中北斜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婷婷这样形容“书记项目”带来的变化。
西青区以强化组织功能为重点,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领域壁垒,通过组建跨村联合党委推动抱团发展、构建跨域结对机制链接多元资源,有效克服了资源碎片化、力量分散化、服务割裂化的困境,实现组织架构从“条块分割”向“协同联动”转型,为“书记项目”集成要素、拓展空间、提质增效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机制动能。全区6个产业联合体党委,覆盖了20个行政村、5个股份经济合作社,目前已盘活闲置资产5.2万平方米,抱团村累计增收3000余万元。
今年,西青区更是推动村和社区、机关和基层分别结对共建,组织机关干部采取“揭榜挂帅”形式沉入一线帮助基层解决项目重点难题,实现各领域党组织普遍联建结对,将“书记领题”的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资源整合的聚合效应。
变“短期攻坚”为“长效运营”
“干项目最怕‘一阵风’,开头热热闹闹,最后悄无声息。”辛口镇第六埠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庆水坦言,“‘书记项目’这套闭环管理机制,像上了‘发条’,逼着我们步步扎实走。”
机制闭环是西青区“书记项目”实现可持续攻坚的核心保障,其关键在于构建“立项—执行—考评—提升”全周期管理体系,以常态化监督压实责任,以群众评价倒逼实效,以成果推广促进经验沉淀。
年初,责任单位定期调度项目进展,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公开进度、接受监督;年中组织实地观摩,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跟踪督办;年末严格开展“向群众汇报”和评审推优,优秀项目经验在全区宣传推广,形成示范效应。从“阶段性突破”转向“常态化运营”,有效破解了“虎头蛇尾”“重建设轻维护”的治理痼疾。
此外,西青区充分压实责任,将“书记项目”成效纳入村社区评星定级、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全区各地系统谋划、扎实推进,三级党组织书记真领真办,解决了一批重点问题、办好了一批民生实事、叫响了一批治理品牌,有力驱动了项目从“交卷过关”向“久久为功”转变,保障了惠民成果的持续释放。
通讯员 赵欣 李相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