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下乡记 | 高原“麦客”
2024-07-28 08:48: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我小时候家里有80亩地,全靠人力耕种,父母干活特别累,就萌生了通过农业机械化减轻父母辛苦的想法。”站在青稞地头,黝黑的西藏汉子吴金次仁想起了往事。

  吴金次仁是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曲姆拉日农机合作社理事长,自称是一个“替农民干活的农民”。

  他头脑灵活、勤快能干。2008年,20岁的吴金次仁外出打工,积累了一笔钱,没舍得花。2011年,他在拉萨学习农机技术,掌握了一技之长。2015年,怀揣梦想的他从城里回到了家乡扯休乡。在考察几天后,他成立了一家小型农机合作社。为此,他不仅把自己的钱全投了进去,还贷款30万买拖拉机等农业机械。

  “第一年,因为村民观念固化不肯接受农机,我亏大了,没什么业务。该还款的时候,没钱了。”他说,在最低谷的时候,也没想过放弃,决定再努力一把。

  2017年,在萨迦县委和县政府的支持下,他申请到300万元贷款,注册成立扯休乡曲姆拉日农机合作社,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业,承接耕种播割、人工饲草、深松整地、种子精选包衣等社会化服务。“为拿到贷款,我是自己的股份只占40%,其余都是相关村集体占股,大家一起干、一起赚。”

  现在,曲姆拉日农机合作社有农机具125台,也拥有5台无人机、2位无人机手,建起了6600平方米的机库房和维修车间,不仅代种,自己也种蔬菜。

  平均海拔3963米的扯休乡,2023年耕地播种面积在6.2万亩,主要是青稞、油菜、小麦、杂粮、蔬菜以及饲草饲料等作物。其中,他的合作社提供社会化服务的面积超过了2万亩,再加上在临近乡镇的耕耘,合作社总的服务面积超过了3万亩。

  农业现代化给当地带来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创办合作社之前,扯休乡罕见农业机械,全靠牛和人,如今,机械化解放了劳动力,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挣钱去了。

  扯休乡吉雄村是一个易地搬迁村,直到2016年时每亩粮食年产量也才150斤青稞。2017年,曲姆拉日农机合作社负责对吉雄村797亩耕地进行无偿机械化整地、播种、收割等作业服务,雇60岁以上村中老人负责农田灌溉、田间除草等。

  当年,吉雄村青稞亩产从150斤增加到500斤,吃饭问题彻底解决。全村务工人员当年人均收入则达1.2万元。村民顿珠还当上了小包工头,现在年收入在30万元。

  “很多地之前长不出什么东西的,到了合作社手里,通过集约经营也能获得丰收。去年,合作社支付农户的流转费超过1000万元。”

  下一步,他说合作社将扩大实验基地种植规模。“流转来的地越多,条件不好的地数量也随之增长,要改造成水路通达的高标准良田,意味着我们投入就会增加,但为了家乡发展,为了父老乡亲,永远不能放弃,必须干下去。”

  创业让这位90后获得了各级的肯定。他是2022年西藏自治区就业创业工作先进个人。去年,他又捧回了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的荣誉证书。

  这两年,把他的合作社作为实习乃至创业平台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最近就有不少年轻人来问我回家乡怎么发展,”他表示,“这真是一个可喜变化,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增收,离不开这些村里新来的年轻人。”

  本报记者 周静文

  实习生 张媛

  通讯员 强巴石确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