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成中国科学院挂钩帮扶宁蒗彝族自治县;策划组织开展“飞出凉山、展望未来”“城乡手拉手、成长心连心”活动;推动泸沽湖摩梭文化特色小镇入选国家一流小镇建设;促进祥鹏航空与宁蒗县签订航空扶贫协议……一件件实事、一个个硕果,铭记着李汶娟在小凉山上卓有成效的驻村扶贫。
一边是去美国留学,一边是到宁蒗扶贫,面对两个选择,李汶娟主动放弃国家公派留学的机会,毅然投身到脱贫攻坚第一线,成为小凉山上最美的驻村扶贫“索玛花”。
2016年2月,云南省社科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主任李汶娟带领3名研究生同事,坐着当地老乡的载货船,沿着滚滚的金沙江而上,踏上了宁蒗小凉山的驻村扶贫之路。
“总队长,我不和你要钱,只和你要人。我们这里最缺的是能干活、接地气的驻村工作队。”在格瓦村,村支书熊宝的一席话,深深地触动了李汶娟。她意识到,如何管好、用好这一支由598人组成的驻村扶贫工作队,是她的职责。
为了提高驻村帮扶工作效率,她顶着压力撤换了一批履职不到位的队员,制定积分制管理办法,建立队长例会、工作周报、视频调度、“9+1”党建促扶贫工作机制、“党建+合作社+农户+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电商扶贫”帮扶模式。这一系列创新管理的尝试,曾作为经验在全省交流。
李汶娟说:“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只有转变观念、沉下身子,才能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她带头走遍全县91个村委会,详细了解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情况。她带头学说当地话,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宣传政策。通过以上率下,逐步把驻村工作队培养成为贫困群众的用心帮扶人、用力好亲人、用情知心人。
加泽村委会油米村民小组是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索玛花盛开的时节,李汶娟沿着江边的峭壁悬崖赶到油米村。当时,当地贫困群众正准备拆除已有百余年历史的“土粘房”。经过仔细研判和积极努力,最终她帮助群众把70多栋“土粘房”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她带领省社科院的驻村扶贫团队,编制了藏羌彝地区经济文化走廊建设规划,收集抢救了散落在民间的100多卷彝族文化古籍。
今年初春的牦牛坪下了两天的大雪,贫困户马尔布拿来几个干瘪的洋芋,约李汶娟和工作队员在火塘边一起烤洋芋当晚饭。这位70多岁的彝族老人,说起全村世代都在喝雨水时,眼里含着泪水。看着漏雨的木楞房、发霉的荞麦、火塘边发黑的棉被,李汶娟内心难以平静。于是,她带着队员到大凉山“取经”,组织182家挂联单位筹集资金开展为全县贫困户修建一个厕所和浴室、一套太阳能、一个大棚、一口节能灶、一个碗柜、一个储粮器等为主的小凉山文明生活“六件套运动”,改变了小凉山彝族群众“家里无厕所、吃饭在火塘、粮食杂乱放”的状况。
如今,牦牛坪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用上“六件套”的马尔布,脸上更是充满了自信的微笑。加泽村通了公路,这个尘封在金沙江畔的古村落迎来了第一批游客。小凉山精准扶贫规划正在逐步从蓝图变成一幅彝乡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