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不久召开的十四届全国人大第三期代表学习班上,代表们在课间休息时意外地品尝到了一款风味独特的茶。泡茶人也很特别,是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云南省芒市酸茶制作大师杨春兰。“这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德昂酸茶,请品尝,可以泡着喝,也可以嚼着吃……”
杨春兰(右)在介绍酸茶
相较于黑茶、普洱茶、乌龙茶、绿茶等“响当当”的茶叶种类,德昂族酸茶,知之者甚少。“藏在深闺人不识,微酸微苦味甘甜”,这句形容的就是德昂族的酸茶,以及其祖辈相传的制茶工艺。
“德昂族以茶叶为图腾,是一个有着悠久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的民族,每家每户都种茶树,被誉为‘古老的茶农’。”杨春兰说,芒市三台山乡出冬瓜村是德昂族聚居区,独特的茶文化孕育出“以茶为礼”的风俗,有迎客茶、提亲茶、求助茶、道歉茶、建房茶……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茶。“两个人产生矛盾,有过失的一方送一包茶,就可求得对方谅解,称为‘道歉茶’。还有‘提亲茶’,小伙子心仪哪个姑娘,就在她家的楼房中吊一包茶,倘若姑娘将茶叶收下,就可以去说亲了。不收就是不同意。”
说起德昂族酸茶,就不得不提杨春兰的父亲杨腊三。小时候,杨春兰就跟着父亲杨腊三打下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茶制品,从采茶、洗茶、晒茶,到蒸茶、发酵,再到舂茶、压型的全过程,她都参与其中。
伴随着年纪的增长,家里条件日渐好转,杨春兰帮忙做酸茶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工艺繁杂,对个人的要求很高,村里制作酸茶的人越来越少,只有父亲以及几个老人还在坚持。
怎么办,难道要亲眼看着古老的酸茶制作技艺就此失传?2012年,28岁的杨春兰思虑再三,辞去城里的优渥工作,回到家乡三台山乡出冬瓜村,跟着父亲一起做酸茶。“当时没想太多,就是想将濒临失传的手艺‘捡’回来,失传了就再也没有了!”
但给父亲打下手,和变成自己的一份事业完全不是一回事。真的经历过,杨春兰才体悟到这里面的酸甜苦辣。
就拿酸茶制作里的看似很简单的一项装筒环节来说吧,就是将茶叶揉搓成团装到竹筒里,然后埋入土坑当中自然发酵。但就是选一只装茶叶的竹筒而已,杨春兰就被难住了。
原来,竹筒的选择是个技术活,需要2—3年竹龄的竹子。如何给竹子“测年龄”呢?杨春兰笑着说,全靠一双脚和一双慧眼。要实地去查看,全方位判断竹子的高度、节间等。有一次,她趁着父亲不在家,自己前往山间找竹子,经过一番仔细辨别后,满心欢喜地砍了一根带回来。本想给父亲一个惊喜,却被父亲告知竹子太嫩了。“明明是按照父亲说的方法去寻找的,为什么老是找不准呢?”杨春兰很是苦恼。“当时父亲说了一句话,我至今记得:‘我们手艺人,就是要千般磨练方成针。”父亲随后就带着她去山里,手把手教她识别竹龄,一次不会就两次,两次不会就三次……大概过了半年时间,当父亲告诉杨春兰已学会辨别竹龄那一刻,“我都激动地蹦起来了!”说起“出师”的经过,杨春兰依旧难掩兴奋。
制作酸茶哪里只是选一只竹筒这么简单。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以大叶种茶作为原料,采摘后要尽快用竹簸箕摊开晾晒,以确保茶叶完整、新鲜、匀净。之后清洗茶叶、蒸茶杀青,将蒸好的茶放置于簸箕,晾晒至适温开始揉茶,揉好后塞入竹筒或竹筐压紧,用洗净的竹笋叶封口,用竹篾扎紧。采用土坑发酵或地窖发酵的方式,50至70天即可出窖。杨春兰学得很苦,但心里很甜。
“大自然和我们的双手,共同温养出一款好茶!”发酵好的酸茶可加工为湿茶、干茶两种,湿茶可食用,加入番茄、食盐、花生等调料,健脾开胃,是德昂族传统美食。干茶则供饮用,汤色透亮,嗅之微酸,轻柔爽口。其中微微的酸味,成为其最特别的存在。“经无氧发酵后自然产生的酸味,是一种混合了花果香、蜜香甚至是奶酪香的酸香,这种风味是世上独一无二的。”
做出好酸茶,如何卖出去也是杨春兰要破解的大难题。由于过去酸茶只在德昂族“自产自销”,社会知名度低,如何让酸茶“走出去”,让更多人能喝到?2019年,昆明举办创意云南2019文化产业博览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助力下,杨春兰背着大包小包酸茶去参展,没想到成为博览会上的一大亮点。“带去的酸茶都卖完了,还有人加微信让我再寄给他们,顿时觉得这些年的付出值了,成就感满满!”
通过一次会展,德昂族酸茶名声大噪,好消息纷至沓来:2021年,酸茶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作为子项目入选。同年,父亲杨腊三入选云南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杨春兰也当选为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对于酸茶,我还有很多不懂的地方,还要继续学习。”这是采访中,杨春兰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作为州级非遗传承人的她很低调,将自己定位为“酸茶宣传员”,每天通过朋友圈等各种渠道讲述酸茶知识,并开办了龙阳德昂茶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多的游客也来到村里,从一杯酸茶里品味德昂族千年历史文化。
在杨家父女和乡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出冬瓜村酸茶也由原本的手工作坊,逐步向标准化、产业化转变。目前,全村500多亩老茶园被盘活,建有6个标准化的酸茶加工坊,还规划建设酸茶产业体验中心。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凭此项目赚钱的村民人均年收入能达到20余万元。借着这股东风,村里还陆续开办起了农家乐、民宿等,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山村。如今,走进出冬瓜村,品酸茶、住民宿、尝美食,古老的德昂文化呈现于世人面前,也谱写着德昂人民用勤劳双手书写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史诗。
“人生如茶,茶如人生。只有经历,才懂清香。”杨春兰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扎根乡村,传承好我国传统制茶技艺和习俗,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茶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在青山绿水间闯出一番新天地,让自己的日子就如酸茶一样,嗅之微酸、品之柔涩、回味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