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至27日,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东川团水禽产业组,走进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的田间地头,扎实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在红土地镇蚌德村,东川团水禽产业组开展了“东川区草食畜(水禽组)养殖科技小院第五期培训班”。王宝维教授从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关键问题、适合高原山区饲养的鹅品种等5个方面,为蚌德村47户村民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培训。不光上理论课,专家们还当了一回“讲解员”,领着阿旺镇菜子山新碧噶村的村民们,到云南鸣丰鹅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考察,现场讲解各个鹅品种的特点,为农户找准适合高原山区饲养的品种。
王宝维教授来自青岛农业大学,被誉为“五龙鹅之父”,他培育出的五龙鹅已成为我国肉鹅良种繁育必备的母本。针对东川鹅品种退化、市场低迷等现象,王宝维五上牯牛山,带领团队进鹅厂、访农家、测饲草,为东川区鹅产业发展“把脉”。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东川区水禽产业发展分析报告”“东川区水禽产业组工作计划”等,勾勒出一条清晰可行的东川鹅发展路径。
路径有了,好路子还要一步步走出来。王宝维团队在牯牛山推广农牧种养相结合的绿色环保循环养殖模式,建设鹅产业生态链,发展绿色生态鹅产业,把野草、野菜和荞麦秸秆发酵后制成天然饲料。在经营模式上,走“加工企业+生态鹅园”的路子,形成种鹅与商品鹅养殖、孵化、加工和市场销售产业集散区。同时,以品牌为依托,梳理鹅产业链各环节,补好短板。
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舒音东,负责联系对接水禽组专家组。他介绍,专家们吃的是农家饭,讲的是农民话,做的是群众心坎上的事。每次到东川来,都是手把手培训养殖户,为东川打造了一支“土专家”团队。在科技加持下,东川生态鹅现已逐步走出发展困境,鹅养殖、加工、销售产业链基本形成,系列鹅产品已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走出牯牛山,“飞”向全国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