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云龙:“传帮带”结出“振兴果”
2025-07-17 16:51:00  来源:乡村干部报网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诺邓古镇,火腿食品厂的梁下挂满了油亮的火腿。省级诺邓火腿腌制技艺非遗传承人杨伍松正捏着盐粒,手把手教徒弟揉按鲜腿:“力道要匀,就像给娃娃揉肚子,这样盐分才能渗得匀实。”这看似寻常的教学场景,背后是云龙县“传帮带”人才培育政策的生动实践——正是县里推行的“能传帮带”与“需传帮带”人才库对接机制,让杨伍松的技艺得以系统传承。

  10年间,杨伍松义务带徒100余人,其中12人成为县级非遗传承人。“一人富不算富,只有让更多人掌握技艺,产业才能真正壮大。”杨伍松的话,道出了政策设计的初衷。在云龙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筹下,他的“传帮带”被纳入全县人才培育体系,借助“一带多”的结对模式,与云秀种植专业合作社、徐义江种植合作社等建立合作。政策不仅为师徒结对提供平台,还通过产业扶持资金补贴腌制基地建设。如今,4个基地每年能消化9000多支火腿,年产值突破300多万元,带动98户群众增收。杨伍松获评“云南省技术能手”等称号,正是县里将带徒成效与荣誉激励挂钩的直接体现。

  这种“政策+实践”的模式,在多个领域同步见效。云龙县中医医院的“名老中医师带徒”机制,是卫生系统落实“传帮带”政策的缩影。年轻医生张巧真刚入职时,面对临床病例常手足无措,医院根据“需传帮带”人才库信息,为她匹配了“能传帮带”库中的“苍洱霞光”名医杨晓志。政策明确要求导师需制定详细带教计划,从抄方到问诊全程指导,医院则将带教成效纳入杨晓志的年度考核。如今,张巧真已能独立处理常见病症,成为患者信赖的“小名医”。

  农机安全服务中心的张杰,同样受益于政策护航。刚脱下军装时,他对农机业务一窍不通,乡镇通过人才库动态排查,发现他的需求后,迅速从“能传帮带”库中匹配了罗军师傅。按照县里“多维度帮带”政策,罗军不仅要教业务知识,还要带他跑遍乡镇实践。三个月里,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解读到拖拉机年检流程,张杰的笔记本记满了要点,这离不开政策中“带徒成效与导师绩效奖金挂钩”的激励——罗军因带教成果突出,当年绩效考核直接加分。

  支撑这些案例的,是一套清晰可感的政策体系。简单说,云龙县建了两个“人才池”:一个是“能传帮带”人才库,里面的425人都是各行各业的“老手”,像会腌火腿的杨伍松、懂中医的杨晓志、精通农机的罗军,他们有经验、有技能,愿意教别人;另一个是“需传帮带”人才库,398人多是想提升的“新手”,比如刚入职的张巧真、转行的张杰,还有想拓展技能的农民和商户。

  这两个“池子”怎么对接?县里根据不同需求设计了三种配对方式:“一带一”就像杨晓志带张巧真,一个师傅专门带一个徒弟,适合需要精细指导的领域,全县这样的结对有283对;“一带多”类似杨伍松教徒弟,一个专家带一群人,适合普及性技艺传授,共有34对;“多带一”则是几个师傅联合教一个徒弟,针对难度较高的技能,有15对。

  更灵活的是,这两个“池子”会 “流动”。各乡镇每月都会走访排查,看看谁掌握了新技能可以加入“能传帮带”库,谁又有了新需求该放进“需传帮带”库。比如这两年电商火了,县里马上把想做直播的农户纳入“需传帮带”库,从“能传帮带”库里找电商专家来教;乡村旅游起来了,就赶紧给农家乐经营者配对餐饮和民宿师傅。

  激励机制更是让政策落地有了保障。县里出台的《“传帮带”考核办法》明确,导师带徒成效纳入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指标,徒弟进步情况作为个人考核依据。这让杨伍松坚持十年带徒不辍,也让罗军等导师倾囊相授。数据显示,在政策推动下,全县已培育3.16万名各类人才,包括455名县级农村致富带头人、56名县级乡村工匠、500多名非遗传承人。

  本报记者 周晶 通讯员 钱丽娅 李晓月

责编:刘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