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沪晨(后左)与村里企业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 孙 俊供图
“住了五六年钢棚屋,今年年底终于有望住进高大敞亮的新房子了。”日前,望着自家3间1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一天天“长”高,浙江省永康市经济开发区西朱村村民朱响阳笑得合不拢嘴,直夸这一切离不开村里第一书记应沪晨。
西朱村是永康市经济开发区的一个小村,村民仅300多人。但因为附近有诸多工业企业,村里租住着上千“新永康人”。多年来,由于各种历史遗留问题,该村难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班子,村集体经济也未能盘活,干群矛盾突出,成了当地有名的软弱后进村。
去年3月,永康市委组织部将永康市检察院列为该村联系单位,并选派检察室主任应沪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
“村子散肯定是有原因的。”应沪晨到西朱村的第一件事,就是摸底子。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村民住房条件差,群众办事难,土地征用欠款收缴难,困扰该村发展的几大“绊脚石”很快找到了。
应沪晨立即围绕问题找出路,一方面查资料、找线索,厘清来龙去脉,解决陈年“积案”,一鼓作气收回了拖欠村集体多年的120余万元各类租金。另一方面主动当起“老娘舅”,化解村里干群矛盾。
走访中,应沪晨发现一个怪现象,西朱村有“聚宝盘”之称,但农户“有钱在手、无法建房,三代同堂、同挤一房,子女长大、成家无房”的现象屡见不鲜。
为了让这些村民有家可安,应沪晨带领新一届村干部,重新启动西朱村停滞的农房改造项目,原则是“一户一宅、限额安置、先拆后建、货币找差”。按照方案,42户村民分到了122间新房,困扰该村近十年之久的农房改造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圆了村民的安居梦,应沪晨和村干部又盯上村里现有的一片村集体返还地。“这片返还地有4.6万余平方米,交通很方便,适合建造标准厂房出租。”
为了这个项目,西朱村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党员会议,并请上级职能部门一起把关谋划。目前,规划方案已确定,村集体返还地区块将统一规划,以村民入股、筹资联建的形式进行开发,建设标准厂房。
应沪晨算了一笔账:4.6万余平方米的返还地,标准厂房建筑造价在1.15亿元左右,以全村村民300人来算,人均至少需筹资30万元,这对普通村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目。
为此,应沪晨多次与永康农商银行开发区支行共同探讨,争取相关政策,确定授信方案,实实在在减轻村民的资金压力。
随着村集体返还地的标准厂房建设项目步入正轨,应沪晨与西朱村村两委还将4600多平方米毛地用来出租,租期20年,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近50万元。
自从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西朱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明显加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实现“急速嬗变”。“下一步,村里还将对老旧菜市场进行升级改造,拟规划建设成商贸综合体,在改善村庄环境的同时,再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为实现乡村振兴添砖加瓦。”应沪晨说。
不少村民表示,等到村集体返还地的标准厂房建设完成,也就意味着他们离端着“金饭碗”、过小康生活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