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校门,扎根乡村,到村任职选调生如何施展才华、干出成绩?“哪里有人民需要,哪里就能做出好事实事,哪里就能创造业绩;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谆谆教诲,为到村任职选调生的成长之路指明了方向。
从人民需要处谋好事实事,首先要了解人民的需要是什么。选调生“初出茅庐”,面对的是从“象牙塔”到广袤乡村的环境之变,从大学生到基层干部的身份之变。如何适应变化、尽快进入角色,了解村民需要很关键。对到村任职选调生来说,这是干事创业的“靶向”,也是自我定位的“准星”。到村任职选调生要把国情调研作为“第一堂课”,切实把准村民的所需所盼。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发展水平的村,村民需求是有差异的。即便是同一个村的村民,也有个性和共性需求、短期和长期需求之分。还要看到,村民需求本身就是动态的。从摆脱贫困转到实现共同富裕,村民当前的需求与之前相比就有了新变化。到村任职选调生,必须真正走到村民身边去、心里去,查出实情、问出真需,从而找到自身的立足点、干事的突破点。
从人民需要处谋好事实事,还需认清自己能为群众做什么。刚到村任职的选调生,往往踌躇满志,期待着尽快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小马拉不了大车,没有金刚钻也揽不来瓷器活。若没有过硬本领支撑,任何理想宏图都只会沦为纸上谈兵。一方面,到村任职选调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用好自己的所长,为村庄发展出谋划策,贡献青春力量,多做一些有创新的事、有突破的事。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自己的短板不足,甘当“小学生”、乐于做“配角”,不妨从列席一场会、跟办一件事、体验一个岗开始,一步步参与到村庄发展中去。到村任职,是一场青年人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选调生为村民做事的过程,其实也是自身学习的过程、成长的过程。只要脚踏实地做好了该干的事、能干的事,练就了“铁肩膀”,将来自然就能做更多的事、更大的事。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事情办得好不好、实不实,最终要看群众认不认可。选调生到村任职时间有限,交出的这张“答卷”合格不合格,不能靠“自我感觉”,而是要交给村民来评判。有些事,如果违背了群众意愿,即使做成了也会“流了一身汗,还是不好看”。有些事,如果只是面子光,那么群众自然也不买账。恰恰相反,有些事,或许显得细小琐碎,或许不能体现在年终总结和报表中,但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能受益。只要这样的事干成了,老百姓就会竖起大拇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事实证明,到村任职选调生只要心里有百姓这杆秤,真正以百姓心为心,从人民需要处谋好事实事,百姓就会毫不犹豫地打出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