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发展在乡间 | 溱湖小村唱响千年“窑工号子”
2023-08-25 14:20: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尹丹丹;聂伟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扫码看视频

  “要取泥,嘿唷嘿罗!到顷三,嘿唷嘿罗!取好泥,嘿唷嘿罗!小小砖模操在手,做出砖头六面光,嘿唷嘿罗……”日前,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溱潼镇洲南村举办的一场村歌表演上,几十位村民戴草帽、光着脚,肩挑担、手拿锹,绘声绘色地展现溱潼砖瓦的生产场景,窑工号子声响彻溱湖上空。

  “看着这个表演,让我一下子就想到很多年前,跟着爷爷在湖畔土窑里烧制砖瓦的场景。”洲南村党总支书记徐五林说。

  徐五林是土生土长的洲南村人,从小跟着爷爷烧制砖瓦。“太辛苦了,我们这儿流传一句俗语‘七十二道手脚一块砖,道道毛孔都流汗’。”砖瓦的烧制温度一般为600摄氏度左右,人还没靠近砖窑就已汗流不止,尤其到炎热的夏季,烧制砖瓦更是“火上加火”。

  洲南村历史悠久,自古就是溱潼砖瓦烧制的主要村落之一。砖瓦产业的兴起,得益于村畔河道里优质的黏土资源。这些黏土历经千百年河水的浸制、冲刷,练就了柔如水、坚似钢的特性。用这样的黏土烧制出来的砖瓦,色如绿豆青,声似镗锣响,有着“瓦缶胜金玉”之说。鼎盛时期,土窑林立,窑烟缭绕。但近年来,砖瓦烧制日渐式微。

  过去,村里的土窑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污染,排放到空气中。村党总支意识到这一问题,决定下大力气实施整改,毅然关停了一大批传统土窑。全镇原有的108座土窑,最终只留下活体土窑8座。

  留下来的土窑,村里也进行了全新升级。村“两委”专程到有“天下第一窑”之称的苏州“金砖御窑”学习取经,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先后购进了烟道设备、水幕除尘设备、喷淋塔设备等。前后经过6次整改,达到了环保排放标准。

  升级过的土窑,焕发新生机。就以制坯环节来说,传统方法是将泥块切片堆积加水,用人力将其压紧压实压平,费时又费力,而今借助科技手段来完成,速度加快,损坏率降低。“我们既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又尽可能保留了溱潼砖瓦的传统元素,比如,砖坯晾晒,将制好的砖坯放置在大棚内慢慢晾晒,我们是用手去感受风干的程度,防止裂缝或变形。这还是很考验手上功夫的!”徐五林笑着说。

  被妥帖保护的还有黏土资源。以前村民直接开采河底黏土烧制砖瓦,而今,洲南村注重黏土资源保护,改而将河道清淤出来的淤泥,作为砖瓦制作的原材料,走上了一条精品化生产之路。在减产提质的理念指引下,洲南村生产的仿古青砖、条砖等,发往北京、上海等10多个省份,每年为村集体增收200余万元。“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各种替代品很多,但我们产的砖瓦抗晒耐冻,很有市场前景。我们的砖瓦还漂洋过海,出口到海外呢!”徐五林自豪地说。

  留下土窑,也留住了乡愁,留住了传统文化。洲南村人说,过去做砖瓦是为了生活,而今做砖瓦更要兼顾传承。2009年,溱潼砖瓦制作技艺入选江苏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

  借着这股东风,村里新建了溱湖砖瓦博物馆,以青砖小瓦为主要建筑风格,还原了古时挑砖烧窑的劳动场景,有取泥、造泥、制坯、晒干、挑砖、烧窑、窨水、出窑、装船运往大江南北的整个场景。同时,村里也在节庆时期开展起丰富多彩的文艺汇演,唱响传承千年的“窑工号子”,在歌声里穿越古今。在村“两委”的主动协调下,“溱潼窑工号子”被列入泰州市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也成为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洲南村的锐意进取,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就业创业。2017年,大学刚毕业的姜宇翔回到家乡,加入砖瓦制作当中,如今已成为了当地砖瓦制作的“行家里手”。“一砖一瓦一个家,砖瓦传统制作工艺是一种文化,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财产,可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传丢了。相反,我们还要不断创新,传承发展好这种传统文化,让砖瓦说话,让文化说话,在新时代里焕发新活力。”姜宇翔说。

  本报记者 尹丹丹 聂伟

责编:乡村干部报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