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这道必答题,辽宁怎么解?今年3月,辽宁省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实现粮食产量稳定在480亿斤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地区经济增长同步,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新建美丽宜居乡村1000个以上。
首战之年,辽宁省委组织部对标三年行动目标,聚焦乡村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强化党建聚势赋能,制定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的实施意见》,统领一揽子相关政策、提出一批具体措施,充分发挥村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以组织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份新鲜出炉的“意见”,落地效果如何?记者日前走进沈阳、铁岭等地乡村,探寻乡村振兴、党群共富的辽宁实践。
葫芦岛市九门口水上长城
一项活动:“党群共富”动起来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去年下半年,辽宁省委组织部成立4个调研工作组,由部领导带队,用时3个月,通过随机走访、采样调查的方式,深入14个地市乡村一线开展大调研,先后召开20多次座谈会,经过系统分析、深入研究,最终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调研报告。通过“解剖麻雀”,基本上摸清了全省村集体经济的“家底”和产业发展的“难点”“堵点”。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各地普遍存在产业发展不协调、资源利用不充分、抗击风险能力差等问题。”辽宁省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吴中平说,针对这些“病灶”,部里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在反复征求基层意见基础上,数易其稿,制定印发了“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实施意见,提出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组建产业联合党委等4项目标任务、5项重点工作、7项扶持政策,通过“组织链”串起“产业链”,带动村集体经济实现“二次腾飞”。
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的第一步,就是要组建共富责任区,即以农村网格(村民小组)为单位,以党员致富骨干为主体选好负责人,结对带领身边群众特别是脱贫户共同开展生产经营,通过技术指导、融资担保、产销联动等方式,积极培育产业雏形,帮带群众增加收入。
“我把种葡萄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就是想让他们少走弯路。”前几天,锦州市义县稍户营子镇王景屯村村民、党群共富责任区负责人景玺在自家的葡萄大棚内,为十几位种植户上了一堂现场教学课,受到大家好评。推广致富项目、现场传授经验、免费上门指导……这在当地已经蔚然成风。
“我们前期逐村分析产业基础和特点,一个村一个村指导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现在已经初见成效。”锦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李俏表示,王景屯村联合黄土坎子村、稍东村、岫水沟村、花尔楼村统筹利用扶持项目资金500万元,流转整理土地150亩,建成葡萄避雨棚9万余平方米,由25名党员致富骨干牵头承包,划分10个党群共富责任区,带动51户村民发展葡萄种植项目,每亩地增收近3000元。截至目前,锦州市已组建党群共富责任区2300余个,1.2万余名农村党员在产业发展中亮身份、唱主角,带动7.8万名群众融入共富产业链。
抚顺县上马镇四家子村党总支书记庄忠明(左)查看村集体经济作物长势(资料图)
一个实招:合作社忙起来
走进沈阳市康平县东升村的龙旭种植专业合作联社,20余辆拖拉机、旋转犁等农业机械整齐地停放在大院里,杂粮加工厂机器轰鸣,一派忙碌景象。东升村从传统的农业种植村发展为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过百万元的样板村,正是沈阳推动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先行一步的缩影。
为了有效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2021年沈阳市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在全市开展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试点工作的实施方案》,在全市选定235个村党组织坚强有力、产业基础良好、资源禀赋突出的村开展试点工作。经过探索实践,截至2022年底,各试点村累计盘活集体土地3.7万亩,村集体年收益达4300余万元、村均13万元,带动2.9万户农民人均增收1000余元,试点建设成效显著。
抚顺市连续20年实施“三向培养”工程,即把“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组干部”。抚顺市抚顺县上马镇四家子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庄忠明就是培养对象之一。为了帮助村民共同致富,四家子村以“党支部+合作社+村民”的形式,成立了抚顺县瑞升源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打造了一个以大榛子、苹果、葡萄、有机水稻种植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近年来,四家子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益10万元以上,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带动本村及周边300多户村民,每户每年增加收入1万余元。
围绕推进“党群共同致富”活动,抚顺市委组织部细化举措,出台《关于深化新时代“三向培养”工程 融合“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的专项工作方案》,进一步发挥培养队伍的帮带作用,将全市5323名新时代“三向培养”对象,全部纳入组建的1676个党群共富责任区,协助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80个,带动5039名农民群众入股合作社。
一座堡垒:联合党委强起来
为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辽宁省在不改变原有行政区划和自治主体的情况下,积极推动地域分布相近、产业发展趋同、资源禀赋相似的村党组织建立跨村产业联合党委,不断增强乡村产业聚合力。
果蔬大棚是铁岭开原市庆云堡镇主导产业之一,有大棚1520栋。过去,果蔬大棚存在品种繁杂、技术落后、销售零散的弊端。在对产业现状分析之后,庆云堡镇成立了果蔬产业联合党委,吸收老虎头村、双楼台村等7家成员单位,镇党委副书记王明兼任产业联合党委书记。
“去年在草莓栽苗的关键期,几个村反映草莓苗采购出现困难,我立即组织成员单位寻找购买渠道,最后联系到长春一家公司,购买了120万棵草莓苗,解了大伙儿的燃眉之急。”王明说,之后他们发现这家公司草莓苗存活率很高,他又带队去长春考察,最后签订了长期采购协议。不仅如此,他还组织村书记、种植大户去丹东东港学习栽培技术,现在庆云堡镇的草莓亩产量已经从6000斤提升至1万斤左右。
夜幕降临,位于葫芦岛市绥中县的九门口水上长城被灯光点亮,灯光璀璨的场景令游客流连忘返。今年4月,绥中县文化旅游事务服务中心、县文物保护中心、李家乡、永安乡共同组建绥中县长城文化旅游产业联合党委,共同吃好“旅游饭”。
“这是万里长城中唯一一段建在水上的,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绥中县文旅中心主任、长城文化旅游产业联合党委书记曹楠表示,守着丰富的文旅资源,却没有带富一方百姓实在是可惜。组建联合党委后,文旅中心投资7000余万元,打造了绥中长城博物馆、锥子山北服务中心、锥子山长城景区3个项目,预计年增加游客60万人次,可带动旅游收入破千万元。联合党委还在各景区门口安设了摊位,免费供农民销售农特产品,带动周边村民搞起了农家乐,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
记者手记>>>
“共富活动” 如何走深走实
“党群共同致富”活动如何有效开展?有没有走过弯路?采访中,沈阳、铁岭等地干部群众表示,推行一项新活动难免“摸着石头过河”,需要不断总结经验。
“村党组织领办创办合作社,一定要帮群众算好对比账、长远账,让群众自愿加入,才能实现村集体和农民双增收。”沈阳市委组织部组织二处处长刘科说。铁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崔学文坦言,实践中,他们发现有些村没有组建联合党委的产业基础,有些联合党委的带头人能力偏弱,于是经过专题调研,对合格的产业联合党委进行扩容,不合格的直接撤销,最终昌图县的产业联合党委数量缩减为10个。
“辽宁省开展‘党群共同致富’活动,牢牢抓住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优势,以党建工作推动政策衔接、资源整合,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动员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辽宁特色的共同富裕之路。”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李世明指出,‘党群共同致富’活动能否走深走实,村党组织的凝聚作用和党员骨干的带动作用尤为关键。辽宁需要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创办合作社、争取政策支持、吸纳人才助力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也要通过组织培养,让致富能手、党员或村书记成为活动带头人,这样才能更好推进,实现更优效果。
本报记者 李慧 通讯员 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