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宝村里“寻宝记”
2023-10-20 09:32: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村民采收花椒

万宝场小院

村民向记者(左)展示智能手环。 洪晴悦 摄

   毛毛细雨,绵绵密密,给整个渝西蒙上一层细雾。坡道低缓,时上时下,6米宽的进村硬化路平坦宽敞,会车顺畅不用互让,不多时便来到万宝村党群服务中心。

  一位面容黢黑的中年男子正捏着一叠钞票站在柜台外。“刚把4吨多的宝贝卖出去喽!”说话的是重庆市荣昌区直升镇万宝村党总支书记张正华。什么宝贝重4吨多?这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还有哪些宝贝?10月10日至11日,记者到村蹲点,跟着张正华忙碌的脚步到田间去“寻宝”。

  收割机在稻香里“奔跑”

  第一件宝贝:高标准农田。

  重庆是著名的山城,渝西门户荣昌区却因处于四川盆地的川东平行岭谷区交接处,地貌呈现为“一山一水八分田”。得益于此,2022年万宝村建设了3000亩高标准农田。

  这一大块宝贝可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经过了宜机化改造。

  “你看,这里原先都是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零碎地,整改后实现了机耕机收,收割机几分钟就收完一亩地,跑起来可欢快了!”走过几个缓坡,大片收割过的农田呈现在眼前。“这片高粱收了种油菜,到明年春天油菜花开的时候,会有好多人来打卡。”张正华充满爱意地望着农田说,“这些高标准农田都是工人们抢抓工期搬石头、运砂浆、护砌水渠,一点点干出来的。”

  “书记一有时间就去田里,看护村民,协调收割机使用,晒得更黑了。”刚到村一个多月的选调生凌钰珠说,“身教重于言传,我渐渐明白村民为何那么信任他了。”

  2009年,张正华放弃城里工作回到村里。当时村里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阴雨天泥泞难行。他和村干部一起跑资金、跑材料,先把路给跑通了。2013年,张正华被大家推选为村主任。2019年换届选举时,张正华当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开始“一肩挑”。

  “每家小块田种粮收益太低,实现批量种植才能更有赚头。”为了说服农户加入高标准农田改造,年过五旬的张正华不知跑了多少趟。为此万宝村成立了万烨土地流转服务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500亩,打造优质粮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通过“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方式,万宝村优化种植结构,形成600多亩稻渔稻虾基地,700多亩“高粱—油菜”轮种基地。

  雨停后,太阳从云背后洒下一缕金光,将长势喜人的再生稻照得金灿灿的。稻田养鱼、稻田养虾因具有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绿色生态等特点,正成为直升镇各村主推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2018年,有着多年种养经验的党员叶延青,带着村民从事稻虾养殖。“每亩稻田约产1000斤稻谷,加上再生稻两季亩产可达1200—1300斤,还能产出250—400斤龙虾,算下来每亩产值能达到6500元。”叶延青算了一笔账。

  订单化种植,让万宝村的粮食在种下时就有了买主。今年4月,直升镇与区储备粮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以“合作社+订单”模式,解决了各村水稻、高粱、油菜的销售问题。销路不愁,更有赚头。“让农民通过粮食种植获得更多收入,既可以提高他们种粮的积极性,也能有效防止耕地‘非粮化’。”直升镇镇长张雪说。

  “收割机吃进高粱穗,吐出的高粱粒运往酒厂,剩下的一部分高粱秆变成肥料回田,一部分回收作为青贮饲料,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种粮收入有了“保底”,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幸福生活带着“椒香味”

  第二件宝贝:花椒。

  “花椒全身都是宝,花椒籽可以榨油,花椒叶是优质饲料,5斤鲜花椒能出1斤干花椒……”当了快两年“小跟班”,选调生洪晴悦说起花椒头头是道。

  万宝村有两名选调生,洪晴悦还有两个月任职期满。11日上午,她和凌钰珠兵分两路,一路和记者跟着张正华去村东,一路跟着村党总支副书记高美接待来访。

  “洪妹,上车喽!”张正华开车很慢,遇到村民就打个招呼,找他的电话很多,阵阵椒香钻进车窗,记者不由得望向窗外。

  不远处的坡上是500多平方米的村集体花椒加工厂。“3米高砖混墙打底,上接2米彩钢,留下足够宽的呼吸空间,再覆上彩钢棚顶,一共花了20多万元。”张正华既是设计者,又当施工者,他不舍得花“冤枉钱”,自己能做的事从不假手他人。

  成为“当家人”之后,张正华精打细算,一直在寻找村集体经济“破零”的良方。花椒产业是如何在万宝村落地生根的?得知表妹刘方利夫妇是江津区的花椒种植大户后,张正华一心想把两口子“挖”过来。

  高标准农田种粮食,坡地种花椒,村"两委"定下发展思路。经过几番“软磨硬泡”,张正华把刘方利夫妇引进万宝村,带动村民种植花椒。目前万宝村共有花椒基地800亩,其中村集体200亩,有7个专业合作社、5个花椒加工房、2个冷库,形成集花椒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以“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方式帮助350余户村民实现增收和就近务工。

  5月下旬,万宝村的花椒进入采收季。张正华每天早上5点多就出门,开车将附近农户挨个接上,早干早收工。他告诉记者,采收季的万宝村,青椒果漫山遍野,椒香味浓郁扑鼻,村民们拿着剪刀开心地忙碌着,高峰期每天有150多人在基地务工。“除了采收,平时还要修枝、除草,加上租金一年有七八千元收入。”村民龙必清告诉记者。

  那个“4吨多的宝贝”是张正华卖掉的第二批花椒叶。“最近花椒市价不高,一斤18元左右,等过两个月再出手,最近先把花椒叶卖掉。算下来,今年村集体经济收入有望突破60万元。”花椒加工厂里,花椒烘干机、花椒选刺机、花椒脱粒机一字排开,这些都是他和村“两委”干部精挑细选购置的。“花椒3年丰产,明年每亩估计能到2000斤,打算再添2台烘干机。”张正华说。

  “这些设备除了自用,还可以租赁、代加工等,为村集体带来更多收益。”洪晴悦说,她学的是食品科学专业,在村里学到了很多农产品管理经验。在直升镇首届厨娘争霸赛上,万宝村的“青花椒鱼”博得一致好评。花椒美食节上,她通过本村农家乐老板将市区餐饮店主约来品鉴花椒,微信群里经常会“抛”来订单。

  “一切出发点为了群众,往往能出色地解决问题。我从书记身上学到了很多基层工作方法。”洪晴悦在日志上这样写道。

  小院里体验数字化

  第三件宝贝:“我的小院”。

  “我的小院我当家,有啥难事不出村。”万宝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缘于荣昌区推行的“小院+”院落微网格治理模式。

  万宝村面积5.3平方公里,有1098户2986人,由于居住分散,给党组织联系服务群众带来不便。刚到村时,洪晴悦本打算一天跑10户人家,可根本跑不下来。“有了小院就不一样了,有事可以找院长,大家定期到小院议事,自己当家作主。”

  万宝村共有15个小院。高美既是村党总支副书记,也是椒香小院院长。“万宝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重庆市首批美丽宜居乡村……”随着高美的介绍,我们步入椒香小院,一场微雨后,三角梅清新艳丽,成串的蜜橘将树枝压弯了腰,小院里家家门口都有小花园,鸡鸭圈养,村道整洁,一旁的“青村茶舍”里不时传出年轻人的谈笑声。

  “环境卫生好了,年轻人就愿意回来,青村茶舍是乡村振兴青年志愿者聚集的地方,大家一起为万宝村发展引智出力。”曾在四星级酒店当过主管的高美,管起小院来得心应手。“群众点单、小院接单、大家解单”,万宝村根据村民不同诉求分类,做到小事自己理、大事集体议、难事组织帮。

  每月9日是小院公开日,洪晴悦和村里5位“法律明白人”常把“小院讲堂”也搬到院坝,开展反诈宣传、卫生知识普及。每月18日是环境整治日,村干部和大家一起动手搞卫生,有啥事见面直接反映。荣昌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负责人表示,“小院+”将万宝村的乡村治理从村民小组的“最后一公里”推进至院落的“最后一百米”,将党组织的声音第一时间传递到群众中。

  在万宝村,“小院+”模式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的主人,“小院家”微信小程序则让村民生活更加方便快捷。这是重庆首个以农村院落为单位的数字乡村治理平台,目前已在重庆34个区县推广。

  “家门口垃圾箱满了,扫码就能一键上报。”谈话间,万宝场小院的周维海用手机登录“小院家”,提醒村里的保洁员。点开“找院长”提交诉求,院长会主动联系你。有土特产要出售,不用起早到镇上摆摊,点开“帮我卖”,上传图片和联系方式即可。“去年一直没活干,现在我是一家饭店的厨师,找到工作就是靠‘小院家’上的‘找活干’发的信息,还真管用。”村民刘洪说。自去年7月上线以来,“小院家”已帮助10余户村民找到工作。

  对不会使用手机的老人和小孩,镇里专门配发了可双向通话、实时定位的智能手环,万宝村已发放55只,与之配套的手环检测功能已在“小院家”上线,为一老一小提供特殊的关怀。

  “青年人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下一步我们打算建设红色、农耕研学点2处,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为有志青年搭好‘创业桥’,让青年人才与乡村共同成长。”张正华颇有信心地说道。

  远处的农田里,一个多月前播下的油菜籽,已经冒出嫩绿的叶芽,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

本报记者 李海明

策划 翟慎良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