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会养猪的研究生,真牛!
2023-11-10 14:34: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作者:周静文 通讯员 任元 实习生 裴诗萌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郑培坤(右)在查看牛犊成长情况。胡攀学 摄

  “这里的猪住空调房、喝山泉水、定期体检,还能上‘云端’。”在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的智能化养猪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自豪地说。

  郑培坤,这位“研究生猪倌”是村民心中带富增收的大能人。凭借扎实奋斗和亮眼成绩,他和他的村庄拿到多项国字号荣誉。在今年的中国农民丰收节上,他又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

  村里来了会养猪的研究生

  “人生在于选择,不要怕切换跑道。”回顾自己的奋斗史,郑培坤感慨地说。

  1982年,郑培坤出生在大有镇塔山村,这里干旱缺水,土地贫瘠,林多地少。儿时,郑培坤总喜欢跟在当兽防员的堂叔后面,观察堂叔给牲畜打针治病。当时,农民种地全靠牛耕,如果耕牛生病死了,一个家庭就会陷入贫困。郑培坤就想,长大以后,也要像堂叔一样当一名兽医。

  郑培坤报考大学时选择了儿时理想。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毕业后,干了几年畜牧兽医,他在湖北开始养猪。2012年春节,他回老家探望父母时,已是年收入上百万元的“成功人士”。但当时,塔山村的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耕地没人种,村里冷冷清清。郑培坤决心要为乡亲做点事。通过考察,郑培坤认为家乡适合养猪,就找本村农户去租地,但村民对此并不支持。他把自己挣的280万元全部投入到猪场,但很快又周转不开,他才知道做农业的艰难。

  2012年,塔山村的生猪养殖都是一家一户散养,整个县也没有一个像样的养殖场,大伙没见过甚至也没听过母猪生崽还有专门的产床。从选址、建场、买设备,到养殖、防病、出栏,再一家家跑银行找贷款,郑培坤经历了“猪事”不顺的痛苦。好在两年后迎来了回报。2014年,首批生猪出栏上市,由于肉质好,价格高一些依然非常好卖,当年他就还清了贷款。那一年,他在村里注册了贵州双农牧业有限公司,要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和大伙一起找“真金白银”。

  几年下来,十里八乡都知道塔山村有一个会养猪的研究生。见到养猪收益不少,本村的、邻村的都跑过来学习,整个村庄也开始活跃起来。

  大伙一起发“猪财”

  2018年,非洲猪瘟肆虐,是郑培坤这辈子都难忘的背水一战。当时,郑培坤的养猪场存栏7000多头生猪,已是满负荷运转。他决定,实行封闭管理,18个员工吃住全在养猪场。两个月后,他的养猪场平安如常,还消灭老鼠370多只。

  此后,村民完全认同科学养猪,积极性高涨。在村集体的发动下,30多名村民加入养猪,从饲料到技术,从防疫到销售,贵州双农牧业有限公司全部负责。48岁的村民郑培成之前做卤菜生意养家糊口,回村养猪后,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郑培成说,要不是得到郑培坤的指点和帮忙,他发不了这个“猪财”。

  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对一些没劳力但有意愿养猪的村民,村集体允许他们在公司入股,靠分红获得一定收入。对没劳力又没资源的农户,则采取年终分红的形式。村民向家录说:“我用家里的一点土地入了股,每年能分红3000多元,希望村里的养猪场越做越大!”

  本村富了,外村羡慕。郑培坤积极投身“千企帮千村”行动,以“能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大有镇茂隆、凉水井、木召、长溪等9个村,筹集资金1200万元,组建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建立标准化现代化生猪养殖基地,带动了9村500户农户养猪增收。2018年至2021年,抱团发展让这9个村拿到养猪分红1100多万元。

  2021年,不负众望的郑培坤当选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目前,塔山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农业公司8家、家庭农场14个、种植养殖大户52户,全村年出栏生猪近3万头。塔山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不到5000元,增长到2022年的1.8万元,450户1756人累计分红1176万元。

  还想当个好“牛倌”

  生猪养殖稳定后,郑培坤又开始琢磨起养牛,把养殖链条拉长,提高抗风险能力。

  塔山村没有种牛繁育基地,村民需要到内蒙古等地购买种牛,一头四五百斤重的小牛,成交价比规模化养殖场高出数千元。而且,私下购买的牛常常缺乏检验检疫程序,种牛一旦染病,就会让养殖户血本无归。

  郑培坤考虑,必须建规模化养殖场,解决“卡脖子”难题。2022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外出考察,回来后成立养牛专业合作社,建立养殖基地,并成批购买种牛,还将饲料和兽药使用等规范起来,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此外,村里还在30公里外的县城设立农产品直营店,建成了一条肉牛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

  与此同时,村“两委”决定依托塔山村养牛基地,整合茂隆、统口、凉水井等7个村的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和社会资本,组建“育繁推一体化”养殖项目,已带动7村、350户农户参加养牛。“母牛开始生产啦!塔山村现在已经有400头牛了。”电话那头,他告诉记者,很高兴又戴上一顶“牛倌”的帽子。

  说起在村的酸甜苦辣,这位憨厚的贵州汉子动情地说起一件事。2014年大年三十晚上,郑培坤的岳母打电话,问年夜饭吃了什么,妻子回答说吃得很好,都是大菜。其实接电话时,他与妻子正在给8窝母猪接生,忙得焦头烂额。直到新年的钟声响起来,两口子才得空煮了清汤面。“为支持我养猪,妻子带着孩子也住进了塔山村的农房。”

  身为塔山村的“头雁”,郑培坤讲公道、有文化、有本事,村民大事小事都愿意找他商量。这些年来,他个人累计出资10万多元,资助10名岑巩籍的高中生读书。“成绩已经成为过去,我将重整行装再出发。”郑培坤说得很质朴。未来两年,他计划在塔山村成立产业集团,分工管理,分类经营,朝着共同富裕的新目标扎实迈进。

责编:车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