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头板凳会 | 交接棒之际寻“钥匙”
2023-12-01 09:27:00  来源:乡村干部报  
1

乡村干部报网
微信公众号

乡村干部报网
官方微博

  新老选调生座谈交流。(蚌埠市委组织部供图)

  主持人:李 慧

  本期嘉宾:

  张沪生 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刘祠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牛 犇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龙亢镇龙亢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孙 涛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沱湖乡大岗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王 珂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朱顶镇河口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薛 信 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陈集镇瓦一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陈艳君 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大新镇大新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又到一年新老到村任职选调生传递接力棒的时刻。日前,安徽省蚌埠市召开2023年选调生到村任职岗前培训暨年度培训会。在新老选调生交流分享座谈会上,大家围坐一堂,聊工作经历、话成长感悟、表信心决心。记者就此连线了6位参加座谈会的新老选调生,请他们谈一谈如何在村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把“钥匙”。

  记者:请大家谈一谈到村任职都有哪些收获和成长吧。

  牛犇:龙亢镇是一座千年古镇,龙亢村位于龙亢镇内,也是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所在地。被分到龙亢村,我觉得很幸运:一是这里红色历史底蕴深厚,产业发展好。龙亢村深挖红色资源,依托传统农业和文化旅游服务业,倾力打造特色产业品牌,被评为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第三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超过100万元。二是村干部工作激情高、班子凝聚力强。我跟着村干部走村入户,参与“三会一课”、龙亢村村晚、端午节特色主题活动,增长了基层工作经验、增强了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

  孙涛:从校门到农门、从一知半解到驾轻就熟,我在大岗村的土地上扎根成长、获益匪浅。农村工作非常忙碌,我粗略统计过:一个村每年要完成的大事小事、难事易事多达130项,还不包括一些突发任务,我将这些工作总结归纳为三大块:第一块是紧抓不放的重点任务,比如秸秆禁烧;第二块是不敢放松的常规工作,比如基层党建、人居环境整治、安全生产排查等,这类工作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某个环节出一点小问题,就不会是小事;第三块是各种突发事件与家长里短,比如我晚上刚睡下,就接到村民电话说家里自来水不通,询问能找谁。总之,农村工作虽然繁琐,但却是一段难能可贵的锻炼经历,只要沉下心、扎下根,就能学到很多。

  记者:带着收获和成长,你们即将奔赴新的岗位。对已经接棒的新一届到村任职选调生,你们都有哪些经验可传授?

  王珂:我想对大家说,初到村里有迷茫、有困惑都是正常现象,千万不要焦虑,积极调整心态才是最重要的。比如勤到田间地头“拔拔草”“松松土”,熟悉农村的生活和工作;多与群众聊家常话、说贴心话,摸清群众的急难愁盼,汲取群众智慧,补足群众工作短板;经常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取经”“寻方”,掌握工作中的细节和难点,总结经验教训就能少走弯路。纸上得来终觉浅,大家只要摆正心态、积极实践、归纳总结,很快就会找到属于你的那把“钥匙”。

  孙涛:如果要谈经验,我想对刚刚“接棒”的学弟学妹们说,农村不是商店,选调生也不是售货员,我们不能只待在柜台边,等着群众上门,而是要主动沉下去,走入寻常百姓家,多关心老百姓的生产生活状况,多和他们聊家常,比如“最近生活怎么样?”“孩子学习如何?”“有需要村里帮忙解决的困难吗?”聊多了,关系自然就亲近了。

  此外,我认为在村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平常心。从学校到农村,大家可能都遇到过类似经历:有人认为农村天地大有可为,青春就应该到基层历练;还有人认为读了那么多年书,回到农村是一种浪费。无论身边的声音是怎样的,我们都要淡然处之,忘记身份上的光环,牢记到村任职的责任。如今的书本已是案头的山水,而山水是大地的文章,只有深深扎根于脚下的一方土地,才能写好乡村振兴故事的青春篇章。

  张沪生:我的在村工作经验,可以总结为一个关键词:共情。大家都知道,农村矛盾多、纠纷多,比如张家的狗撵了李家的鸡、老王家占了老孙家的地。事情不大,但处理不好,影响很大。对于这类矛盾纠纷,我的经验就是先处理情绪上的问题,再处理现实中的问题。记得有一次,村干部带我去调解一处土地纠纷,赶到现场的时候,两户人家、六七个人,情绪非常激动,眼看就要发生肢体冲突了。我先将两边劝说分开,然后耐心做好劝解工作,比如“土地就是庄稼人的‘命根子’,我非常理解你们的心情”“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出门在外说白了就是一家人”……等两边情绪平复了,我再去查找问题根源:原来农机在犁地的时候,将两块地的边界犁偏了。于是,我用铁锹在地界处,分别挖了一个深沟,后用卷尺拉直,重新犁地,将多出来的耕地划归过去,让双方顺利达成和解。所以,处理矛盾纠纷,“共情”能帮助我们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我的这条经验能对大家有用。

  记者:作为新一届到村任职的选调生,你们对乡村的初印象是什么样的?又将如何接棒续写好乡村振兴新故事呢?

  薛信: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大学时曾去山区支教,去农村调研,我无比热爱脚下的这片土地,所以一毕业就选择回到了乡村。还记得第一次来到瓦一村时,看到连片的玉米田地、干净的水泥路、美丽的农家小楼,就觉得心生欢喜,这是一种踏上故土的熟悉感。虽然到村时间才一个多月,对村里的情况还不是非常熟悉,但我却感受到很多的关爱和帮助,比如我的镇村帮带师傅开车带我下村走访,选调生前辈指导我如何办事、报账等。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细节是,前几天跟着村书记年夫引入户收缴合作医疗保险,收完钱我们没有立即就走,年书记继续跟村民聊天,聊天时也不是背着手站着,而是边聊边帮村民剥玉米、扫地等,这些都是与群众打交道的小技巧,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做不懂就问的“小学生”,多向身边的群众和村干部学习,争做乡村振兴路上接续奋斗的后浪。

  陈艳君:我在皖南山区出生、成长,第一次来到皖北农村,感受到的是不一样的地理风貌。大新村是典型的镇中村,土地面积3586亩,连片土地很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土地资源,村里涌现出一批种植大户。村民富了,但是村集体经济却较为薄弱,经营性收入占比较低,收入来源主要是仓储厂房、水塘、闲置办公室租赁。如何帮助大新村找准产业发展方向,也是我今后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思考课题。

  初来皖北,其实内心非常忐忑,但是在镇村领导的帮助下,我很快就适应了这里。在村里,我最佩服的就是村书记杨思治,他每天日行3万步,用脚步解决村里的大事小情。我问过他,“为什么下村入户不骑电动车?”他说,如果骑电动车,村民有事情要反映会追不上他。这让我懂得了基层工作不是坐在办公室里完成的,要走到田间地头、走访家家户户,才能走进老百姓的心坎里。现在,我很享受在村的工作和生活。在这里,我看到了久违的朝霞,听到了虫鸣蛙叫,闻到了稻谷的清香,下班路上还能去镇上取个快递,买一杯喜欢喝的奶茶,我越来越喜欢这样的乡村生活。唯有热爱方抵岁月漫长,未来的日子我要扎根乡村,与它共成长。

  本报记者 李慧

  通讯员 翟劲松 实习生 任晓燃

责编: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