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调生在座谈中。任衡 摄
主持人:周静文
本期嘉宾:
徐 微 贵州省盘州市双凤镇下沙沟村党支部书记助理
蒋龙秀 贵州省盘州市羊场乡小河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李克能 贵州省盘州市淤泥乡岩博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钟高尧 贵州省盘州市大山镇小雨谷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浦 宇 贵州省盘州市乌蒙镇八担山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贵州省盘州市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紧扣议事理事、整改整治、联建联动三个重点,探索建立村民自治、分类整治、地企联治“三治共融”基层治理体系,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近日,记者走进盘州市双凤镇大海村农家小院,与5位选调生聊聊在村任职期间参与基层治理的困惑、经验与感悟。
主持人:请问各位选调生在村任职期间,在参与基层治理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或阻力?
李克能:我所在的岩博村位于盘州市淤泥乡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汉、白、苗、仡佬族杂居的民族村寨,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1%。刚到村里的时候,我面临着语言不通、习俗不懂等问题。同时,各民族虽然都居住在同一个村子,但是思想观念、文化习俗、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同时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需要统筹兼顾的因素很多,基层治理工作面临着不小的考验。
徐微:下沙沟村行政面积11.16平方公里,总共有村民小组21个、村民3000余人。到村任职第一天,我迫不及待地想去走访村民、了解民意,但“面积广、人口多、居住分散”的村情却成为我到村任职的第一块“绊脚石”。从一个寨子走到另一个寨子要走上很久,作为初来乍到的基层“小白”,到底该怎样才能尽快掌握村民基本情况、拉近群众关系,成为我一直思索的问题。
浦宇:我所任职的八担山村,村子不大,矛盾纠纷却不少。就拿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来说,当时,一位80多岁的老人来到村活动室,向我们反映他的三个儿子因为一块耕地闹得不可开交。细问之下才了解到,引发这场纠纷的那块耕地是很久以前就划归给这位老母亲的,但由于老人年事已高,耕地长期闲置,三个儿子中的一个把土地开荒种上了玉米。其他两人对此忿忿不平,长期积累的矛盾在一块小小的土地上爆发,就有了这场“兄弟阋墙”的闹剧。我主动参与调解这场纠纷,兄弟三人却以“家务事不要外人来管”回绝我,让我吃了“闭门羹”。
主持人:请问你们是如何破解难题的?请谈谈你们的经验和诀窍。
徐微:我邀请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在走村串寨时带上我,在一次次“张开嘴”拉家常、“迈开腿”访群众的过程中,我逐渐摸清村子的基本情况,同乡亲们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对于做好群众工作心里也有了谱。结合“三治共融”的治理模式,我把党员中心户、网格员作为了解村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听取党员中心户、网格员收集的村民意见建议,在政策宣传、协商议事时邀请村民到中心户院坝召开小院议事会,进一步解决了村大事难办、人多事难议的难题。
蒋龙秀:到村任职之初,有一位村民听说我是民政部门派驻下来的,便说他家情况困难,想让我向派出单位申请将其纳入低保范围。后来我通过深入走访,发现他之前因病产生了大额支出并暂时无法继续工作,但他名下有车有房,配偶和子女都有稳定工作,不符合申请低保条件。我虽然对他表示同情,但还是把政策规定作为准绳,耐心地向他解释他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同时向他说明他目前已经享受到的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等医疗保障惠民政策,最终获得了他的理解。此后,我在向村干部“取经”的基础上,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一是脸皮要“厚”,大方主动融入基层;二是心要“暖”,真情实意贴近群众;三是身要“直”,公平公正立好规矩。
浦宇:在数次调解失败后,我认识到调解纷繁复杂的矛盾纠纷,光靠驻村干部和村“两委”是不够的。我和村“两委”讨论后,决定结合“三治共融”机制,把村民自治充分融入到基层治理中,邀请当事人、有威望的老同志、乡镇司法所党员干部开了一场多方参与的群众会,从亲情和法律的角度来阐明利弊,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终于使矛盾方握手言和、冰释前嫌。从此,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我首先要求自己有同理心,掌握这些“家长里短”背后的实质,切入矛盾纠纷的根源,分门别类对待不同的利益诉求、情感诉求,寻找人与人和平相处的最大公约数,找到解开心结的钥匙。
主持人:大家扎根基层,思想得到了淬炼、本领得到了提升。在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中,有哪些感悟和启迪可以分享呢?
李克能:在我看来,“三治共融”的模式在岩博村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岩博村建立了“村企联治”的乡村治理机制,将“勤俭节约、文明行为、良好家风、移风易俗、环境整治、诚实守信、村容整洁”等纳入村规民约,建立村民诚信档案,和村办企业岩博酒业录用招聘、工资待遇、入股分工等挂钩,引导村民自觉遵守村规民约。同时企业还为生活困难群众提供节日慰问、物资捐赠等暖心服务,向村民免费开放运动健身、图书阅览等活动场所,“村企联治”切实提升了岩博村民的幸福感。
钟高尧:小雨谷村二到五组位于采煤沉陷区,搬迁安置工作引发了很多纠纷,不少村民反映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对安置方案不满意。小雨谷村依托“村企联治”模式,与煤矿企业合作,煤矿企业派驻工作人员常驻小雨谷村参与协调安置工作,村“两委”、村民代表围绕土地征收、房屋拆迁、经济补偿、安置房分配等事关村民利益的事项与煤矿企业共同协商,在群众会上拿出了让乡亲们普遍认可的安置方案,并公开安置区每户村民的补偿金额与补偿标准,让阳光照亮每一份利益和权力,赢得了群众点赞。所以我认为,必须发挥好村党组织、社会组织、外来单位等各方力量,整合各类资源融入基层治理,才能更有效果。
蒋龙秀:我认为基层要想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调动村民内生动力。有一次,有两位村民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出矛盾纠纷,我和村“两委”把当事人请到村活动室来调解,但双方各执一词,心里都憋着气,谁也不服谁,怎么说都听不进去,气氛很尴尬。我们没有来“硬”的,而是选出几位口碑好、威望高、有担当的村民代表,让他们加入调解,效果犹如四两拨千斤,这些代表很快就化解了矛盾,大家握手言和。这启发我,必须发挥好各类乡村建设主体的作用,包括驻村干部、村党员干部、有威信的群众等,建立一个让大家都愿意参加治理的渠道,才能让治理更接地气。
本报记者 周静文 通讯员 刘盘云
实习生 裴诗萌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