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2023年1月1日、7月31日、8月20日、10月9日……”刘婧是北京市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2021年底到房山区周口店镇黄元寺村任职,距离驻村期满还有1个月。回顾两年驻村时光,有几个日期深深刻在刘婧脑海中。追问之下,背后的驻村故事立体丰满起来。
刘婧记得很清楚,2022年3月18日那天,房山下了一场特别大的雪。“当时我们约了农学院的老师进村考察,怕他不来,专门开车到镇上接他。”刘婧坦言,之所以如此重视这次考察,是因为机会来之不易,也关乎村庄发展质量。
黄元寺村“两委”班子有5人,受困于年龄和学历的原因,对信息化不够敏感,但村庄长远发展又急需信息化助力。刘婧发现,邻村与农学院智慧农业研究院专家团队合作,以信息化助力乡村发展走在了前面。她辗转联系到了相关负责人,得到的答案是“黄元寺村不在学院支持计划内”,但对方承诺以后会优先考虑黄元寺村。刘婧担心“夜长梦多”,前前后后又跑了几趟,邀请专家们到村里考察。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婧和村“两委”的坚持,不仅让专家团队看到了诚意,也看到了黄元寺村的潜力。对方破例与黄元寺村签署合作协议,并在村挂牌“农学院教授工作站”。
2023年1月1日,刘婧对这个日子印象深刻,不仅因为这天是新年伊始,更是因为这天村里落成了“电力爱心超市”。“电力爱心超市”不是新鲜事物,刘婧之前就听说其他省份有试点。了解到北京也要推行后,刘婧反应很快,主动找国网北京市公司谈了四五次。由于黄元寺村规模适中、班子团结、场地合适,双方最终达成合作。“参加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学习一项劳动技能、做好自家垃圾分类……诸如此类,村民都会得到相应积分,并在超市兑换生活物品。”刘婧很高兴,“以劳动赢得积分,以积分换取物品”,调动了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积极性,“小积分在和美村庄建设中释放出大能量。”
黄元寺村内仅有一条主路和一条主河道,村民大多沿河道两侧居住。今年7月31日,黄元寺村遭受暴雨、山洪的持续袭击。洪灾过后,村里处处是淤泥、垃圾和碎石,村域内蚊蝇明显增多。卫生系统出身的刘婧,比谁都清楚消除灾后健康隐患的重要性。雨停后,刘婧第一时间组建“双报到党员志愿服务队”,带领党群全域清淤消杀、垃圾清运、灭蚊蝇除四害等,同时积极协调医疗专家进村义诊,为村民健康“保驾护航”。刘婧还以个人名义,向村委会捐款2万元,用于物资补充和基础设施修缮。“听说是我自掏腰包,乡亲们都很感动,有个孕妇让我摸摸肚子里的孩子。”刘婧说,这个行为饱含信任与欢喜,自己被当成了最亲的人!
暴雨扰乱的不仅是群众生活,还有黄元寺村的项目进度。黄元寺村集体产业单一,仅有一个小型停车场,每年“红叶节”期间能收入10万元。为拓宽村集体产业发展道路,刘婧和村书记多次邀请专家进村调研,最终决定利用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上娱乐休闲项目。对于项目进度,刘婧有着清晰的时间安排:6月动工,7月下旬试运行,8月1日正式售票,赶在暑期多赚“几桶金”。“计划不如变化快,最终我们是8月20日那天正式售票,赶在暑期的尾巴上,只为村集体增收了1万元。”尽管如此,刘婧对项目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明年开始,一进入6月份就可以开园,会有整个夏天的营业期。”
10月9日这天,黄元寺村很热闹,刘婧“娘家人”北京市卫健委联合团市委到村开展活动,来自首都卫生健康志愿服务总队的8名医务人员为村民义诊。两年来,类似的活动在黄元寺村并不少见,这都离不开刘婧的“牵线搭桥”。“以后即便我不在村里了,黄元寺村也能凭实力争取到同类机会。”刘婧的底气源于这两年的努力成果——2022年,黄元寺村获评区级健康社区,今年又获评了市级健康社区。
两年多时间,700多个日夜,刘婧收获的感动、难忘的时光,远不止这些。她说,她会带着这些能量继续前行,也会经常“回家”看看,“乡村振兴路上,我们的未来永远可期。”
本报记者 刘凤双
通讯员 乔牧 吴小东 王久芳